碳交所、證交所攜手中山大學辦理研討會 共探台灣 ETS 發展路徑
廖賢龍廖賢龍臺灣碳費制度2025年正式上路,環境部為加大國家及產業減碳力道,刻正規劃台灣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TW ETS),未來將建立與國際對接的雙軌碳定價體系,近日並已成立「綠色成長聯盟」,預計2026年下半年試行臺灣先期排放交易制度,並擬於2027至2028年正式啟動。為助力國家碳定價政策之推動與社會溝通,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委託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辦理2025 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國際制度比較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代表剖析國際制度的優勢與挑戰,吸引近200名業界踴躍參與及熱烈交流。
臺灣證券交易所暨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致詞時表示,證交所及碳交所已積極展開各地區ETS 交易制度的研究,並深入瞭解配套的財務與稅務處理等問題,期為台灣提供堅實交易市場基礎、接軌全球碳市場生態系統。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以「總量管制與交易的制度介紹」為題為研討會揭開序幕,從制度設計、配套措施及執行與架構檢討的十大步驟,深入淺出地引領與會者認識 ETS 制度之的心與關鍵搭配機制。施文真表示,借取台灣碳費制度從設計至上路、歷經兩年的社會溝通仍在初期面臨相當的挑戰,未來接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將儘早啟動多方溝通,朝向兼顧減碳成效和成本之 ETS 制度設計。
為借鏡國際 ETS 制度經驗以臻善國內機制設計,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博士、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工程師連振安博士、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王右仁教授,分別就歐盟、日本、以及韓國的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作為案例進行剖析分享。
劉哲良以系統性地介紹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的發展脈絡。EUETS 作為歐盟氣候政策的重要核心工具,歷經四階段發展的動態調整與改良,提供全球碳定價與碳市場發展重要的經驗參考。市場機制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價格波動,若在環境政策的本質上與金融工具相互搭配,企業應可在達到減量效果的同時,兼顧碳成本管理。
連振安指出,日本於 2023 啟動綠色轉型排放交易制度(GX ETS),由國內頂尖企業組成 GX 聯盟、自願參與碳市場,並搭配與減碳相關的金融工具,啟動「成長與減排並行」的策略,即於減排的同時,促進業者投資與減排行動,並由企業自主設定並公開揭露減排目標,積極投入技術開發與轉型投資,帶動產業綠色成長。
王右仁剖析南韓 K-ETS 總量管制市場制度,從其市場流動性不足、價格波動過大、分配額爭議、政府過度干預等問題,提出政策借鏡,並點出 MRV 體系的重要性、建議國內提前建立健全的盤查與查證制度。
此外,這次會議邀請產業代表提出實務觀點。永智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石信智引述年度全球ETS現況報告,分享亞洲、拉丁美洲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印尼、巴西等陸續規劃並發展碳交易制度,將引領下一波制度的發展;同時,更見碳抵換與額度認證機制日益在 ETS 制度設計中受到重視,其重要性在新興 ETS 中更為明顯。
財團法人中技社資源暨環境研究中心正研究員郭博堯博士以「從鋼鐵業角度檢視歐盟 ETS 與 CBAM 之複合機制」為題,分享其多年研究成果與心得,直指歐盟ETS歷年對境內鋼鐵業提供超額免費核配,等同補貼鋼鐵業,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使台灣廠商實際上負擔遠高於歐盟廠商的碳成本,影響台廠競爭力,認為歐盟應調整其CBAM制度,以符合歐盟推動公平競爭環境的基本主張。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強調,台灣建立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機制需透過公私協力,由政府、企業、公民團體與各產業間相互溝通協調,期許借鏡國際經驗的同時,發揮做中學的精神,逐步滾動修正相關制度,朝向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之間平衡的永續目標邁進。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2025/04/30
記者:廖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