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風暴 企業生存壓力測試
在全球經貿局勢動盪不安當下,關稅政策不再只是經濟議題,更逐步演化為地緣政治的延伸手段。尤其以美中貿易戰為背景所延伸出的「川普關稅風暴」,對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體系構成嚴峻挑戰。
對於佔全台企業家數近99%、養活八成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而言,不僅面對「川普關稅風暴」,更是企業生存與轉型的壓力測試。
首先,必須正視中小企業在面對國際關稅衝擊時的脆弱處境。相較於跨國企業能透過全球佈局分散風險,中小企業普遍資源有限、供應鏈短且集中,一旦出口市場受限,往往難以即時尋求替代通路。而關稅的實質效果,則直接反映在價格競爭力下降與訂單流失,進而壓縮毛利空間,使原本利潤不高的中小廠商雪上加霜。
在美國高喊「美國製造」聲浪之下,關稅成為迫使外國廠商遷移供應鏈與設廠地點的政策槓桿。但對台灣中小企業來說,「赴美設廠」並非可行選項。美國高昂的勞動成本、土地與能源支出,以及嚴格的勞工保障制度,使製造業設廠成本遠高於亞洲。再加上中小企業缺乏足夠的資本與規模優勢,若無法一次到位完成自動化與數位升級,便無法在美國市場具備競爭力。
更現實的是,即使設廠,也可能面臨供應鏈不完整、零組件取得不便的難題。不過,在全球製造鏈重組過程,台灣中小企業若能快速反應、調整策略,亦可能成為新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首先,有能力導入精實設計與彈性製造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透過模組化設計與快速組裝技術,產品可以在自由貿易區(FTZ)快速組裝、快速出貨,縮短製造週期,進而減少庫存與關稅負擔。
其次,能夠結合智慧製造與數位管理的零組件供應商,將有能力提供穩定品質與彈性交期,成為國際客戶在重組供應鏈時首選。當然,這也意味著零組件市場的供應鏈將面臨重新洗牌。
在這場無聲淘汰賽中,中小企業唯有不斷提升技術含量與管理效能,才能在產業鏈保有一席之地。簡單來說,當每一家公司都面臨10%的關稅負擔時,跑得比最慢的一家快,也許就能暫時避開被淘汰命運。
此外,台灣中小企業正面臨雙軸轉型的迫切壓力,也就是數位轉型與淨零轉型。前者要求導入智慧生產、自動化系統與數據化管理,以提升整體效率與應變能力;後者則因應全球碳排要求,需從設計源頭到製程結構全面調整。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難以輕易跨越的門檻,但同時也是能否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建的關鍵門票。
面對關稅戰所帶來的風暴,中小企業必須保持冷靜與靈活,不盲從大廠腳步、不被外部情緒牽動。唯有穩健經營、強化內部體質,積極轉型升級,並在市場與技術之中找出自身定位與突破口,方能在全球經濟劇烈震盪局勢中站穩腳步,甚至開創新局。(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資料來源:2025/05/05 中國時報
記者:廖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