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名家觀點》解鈴仍需繫鈴人-台日結盟有助川普關稅政策的成功
美國川普總統企圖以對等關稅政策解決美國的貿易收支、改善財政負擔、推動美國的再工業化的方向,基本是正確的,而且有利於美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不過,光有方向,但沒有清晰的執行戰略,和中國大陸硬碰硬、火車對撞的模式,無法有效達成打擊中國經濟的目標。
須知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台灣、日本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台灣的代工、成本降低的模式,日本的原料、日本的技術導入,結合中國大陸的低廉土地、勞工、政府的資源及模仿,而得以蛙躍式的成長,快速躋身工業國家之林,並以低廉的價格大量出口傾銷,衝擊全球產業及經濟成長。
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今美國欲壓制中國強力發展及出口擴張的野心,還是需要台日的協助。不過,台灣、日本面對川普高額對等關稅的共同危機,提供了彼此合作的契機。
尤其是這90天的寬限期稍縱即逝,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形成的貿易壁壘,可以抑制中國的出口,但沒有替代來源,原料、部分零組件、食衣住行等產品仍必須來自中國,高關稅反而導致進口成本攀升、通膨再起,引發美國的民怨,也重挫了改革的底氣。
■無差別對待盟友 也是川普關稅政策的敗筆
目前,川普的關稅政策殺紅了眼,無差別的對待盟友,卻忽視了身旁忠實的夥伴。更深層的分析,中國大陸產品、原料、零組件的主要替代來源,其實就是台日二國策略聯盟所打造的完善產業鏈。其中日本有原料、五大商社可以調度全球的資源;而台灣在紡織成衣、汽車零組件、工具機、電子資訊及半導體等領域有全世界最傲人的供應鏈和產業群聚,以及降低成本的能耐,這二國的策略聯盟是足以營造替代中國生產的重要組合。台日結盟因為川普高額對等關稅創造了彼此對接的機會。台日有淵源可以合作,此一組合如結合墨西哥、美國(甚至對美國較為友好的菲律賓)勞工可以在各個產業上解構中國的強大產業競爭力。
有鑑於此,川普的第一波戰略,應該是促成台日前往美國投資自己擅長的產業,並設計績效指標(KPI),包括一定的投資金額、創造就業的人數、訓練一定數目的技術工人、設立一定數目的技術學校,換取美國的綠色通道、經濟特區(土地優惠、外籍勞工的適度引進、工會法規等的適度鬆?,才能落實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同時,對中國大陸課徵高額關稅,如50%、60%,降低其出口競爭力,讓台日在美國生產的產品可以充分取代中國的低價產品。如此一來,不用依賴中國進口品及背後的高關稅,美國將可以避免巨大的通膨壓力。
■台日強化在地生產 有效提升本土就業及薪資水準
另一方面,台日在地生產,也可以解決對美國大量貿易順差的難題,足以兌現川普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政見。當然,川普政府必須對這二國的出口課徵比較低的關稅,以獎勵它們的赴美投資及配合,並強化其本土產業的競爭力。對台灣而言,赴美投資換取較低的關稅,傳統產業的出口可以維持,對本土就業及薪資水準將有正面的維續、提升作用。
第二波戰略則是針對東南亞國家課徵稍高關稅,避免中國利用東協國家洗產地。與之同時,對歐盟、澳洲、紐西蘭、印度這些盟友不能宣戰,可以課徵中低幅度的關稅,一方面避免貿易報復的反作用力,另一方面,使它們可以成為美國重要的出口市場。
有了方向、目標,再加上具體可行的戰略,可以從根本上降低中國在食衣住行育樂、科技上各行業的競爭力及出口強度。再者,美國生產在地化,有足夠替代中國的產品,也可以避免通膨的壓力、並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食衣住行各方面的出口實力衰退之後,經濟的競爭力也會被全面的削弱,將無餘力威脅到美國,兩岸的緊張、北韓的威脅等軍事難題,也有很大機率會消弭於無形。
為了推動上述的大戰略,眼下的當務之急,政府應該馬上在行政院轄下,設置跨部會任務小組,在90天內透過各種管道協調日本達成設立共同聯盟的共識,進而和川普政府進行大格局、大戰略協商,來共同解決美國再工業化、台日面臨高額對等關稅的困境,並有效壓制中國的經濟要脅。在此一大架構、大戰略下,才能為非紅色供應鏈、民主聯盟的合作,立下一個絕佳的示範。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2025.05.02 03:00 工商時報 艋舺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