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海納百川》低估中國 川普團隊的戰略錯誤
民主黨陣營的前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h Doshi),日前聯名在《外交事務》發表〈低估中國〉一文,直指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錯認藉由單方面對中施壓,便能改變雙邊貿易失衡與產業空洞化問題,卻忽略中國的國力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複製者,而是具備自主創新與強大產能的體系性對手。
川普總統日前在真實社群發文指出:「沒有國家能因為不公平的貿易逆差和對我們施加的非關稅貿易壁壘而脫身,尤其是中國。因為中國對我們的待遇最惡劣,遠超過其他國家」。川普強調:「我們已經認清的事實是我們不會再被中國這樣的敵意貿易國綁架,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羞辱美國人民。我們也不能再讓他們像過去幾十年那樣繼續在貿易欺凌我們,那樣的日子已經結束」。
然而,副總統范斯在真實社群的發文卻指出:「有一些華府內部人士,一方面想要與中國真正開戰,另一方面卻又希望中國繼續製造供應我們大量的關鍵產品,這簡直荒謬至極」。揭露出川普團隊內部的矛盾:一方面高舉「對中強硬」大旗,鼓吹與中國發生衝突,另一方面卻又不願真正切斷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特別在戰略物資與關鍵供應鏈。顯示川普團隊低估中國的本質錯誤在於過度相信貿易制裁就能迫使中國讓步,卻忽略中國強大製造能力與在全球產業鏈的深度融入。
中國的製造能力在某些關鍵領域甚至已達美國3倍,在電動車、太陽能、電池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主導全球供應鏈。這種能力的累積,不會因為關稅就可逆轉。當川普提出「解放日對等關稅」政策,發動美中貿易戰時,川普低估中國並視為可以「壓服」對象,認為只要加徵高額關稅,就能迫使北京讓步。但北京早已預見此一可能,採取「雙循環」政策、加快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市場連結,並積極落實數位人民幣與區域貿易協定。這些動作顯示中國早已不再只仰賴美國單一市場,也不會在單邊壓力下輕易屈服。
美國的錯誤,在於低估中國「量化優勢」的同時,也錯估「規模戰略」的重要。川普團隊的戰略錯誤是將美中對抗當成孤立的雙邊爭執,忽略應對中國如此龐大競爭者的唯一解決方案,是透過整合民主聯盟國家來彌補自身規模劣勢。坎貝爾與杜如松警告:「今日美國不再擁有壓倒性規模,若想維持戰略優勢,唯有重新思考對同盟的定義」。
另外,川普的「美國優先」主義,恰好削弱這種同盟整合的可能。川普以懲罰性手段對待盟國,試圖以貿易逆差為名同時向歐盟、墨西哥、加拿大施壓,卻未意識到這些國家正是美國抵禦中國經濟勢力的盟友。坎貝爾等強調,美中對抗不能單憑美國一國之力,而是要建立跨越經濟、軍事與科技領域的民主聯盟平台,透過共享生產、協同防禦與市場整合,打造無法單靠自己挑戰中國的集體力量。
綜上所述,若川普執意走向貿易孤立並背離盟邦,則只會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盟友疏遠、地緣政治對抗升級。反之,若能吸取坎貝爾與杜如松的洞見,聯合盟友並以規模為導向來重新建構產業與外交架構,則美國仍有機會在美中對抗的新冷戰格局扳回一城。否則,全球政經情勢將逐漸轉為由中國所領導的團結「全球南方」國家,對抗因美國關稅戰而早已貌合神離並分裂的「全球北方」國家,重塑全球經濟版圖。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04/17 中時新聞網 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