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應對川普關稅 談判、報復到躺平的勝算
在福斯新聞看到白宮宣稱有近70個國家主動與美國聯繫談判對等關稅,分成五種不同回應方式:試圖談判、提出讓步、報復、可能報復與不報復。由此可看出不同國家根據自身對美貿易依賴程度、產業結構與地緣政治考量,採取不同因應策略。賴清德總統6日表示,「台灣沒有計畫採取關稅報復,談判關稅可以從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台、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談判會順利嗎?
例如,中國與加拿大選擇「報復」美國的關稅措施,反映兩國皆有足夠經濟實力與政治動機對抗美國壓力,透過對等制裁維護自身貿易利益。相對地,像南韓、日本等國家則選擇「試圖談判」,表現出務實態度,藉由外交手段尋求豁免或調整關稅細節,避免衝突升級。另一類國家如越南、台灣、印度等則列為「提出讓步」,在部分議題配合美方需求,以換取關稅優惠或市場進入。歐盟採取「可能報復」策略,展現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原則,並兼顧內部成員國立場差異與跨大西洋戰略關係,透過保留報復手段施壓美國,同時爭取談判空間,避免衝突升級。最後,墨西哥選擇「不報復」,顯示極度依賴美國市場,不願冒著經濟風險與美國對抗。
川普的對等關稅邏輯背後,未必遵循經濟學原則,更多是政治與談判的算計。因此,各國因應這類單邊關稅措施時,除了要兼顧與美國的整體戰略關係,還得考量WTO規範、供應鏈重組成本與時程,以及未來反制措施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談判是一些國家優先選擇的路徑。川普將關稅視為談判工具,自詡為「交易高手」,白宮更公開強調,願在夥伴國「展現誠意」情況下撤回關稅,例如調整貿易不對等、強化國安合作等。這套策略在USMCA已有前例,加拿大與墨西哥選擇透過三邊審查機制鞏固協議穩定性。印度與美國也積極推動雙邊協議談判。然而,外國談判代表往往得面對川普政府提出一長串要求,內容橫跨本地產業保護、限制中國投入、增加美國零件採用等政治敏感議題,而能換取的實質讓步卻未必成正比。更關鍵的是,若無法獲得未來政策穩定性的保證,這類協議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報復則是看似強勢卻風險極高的選擇。中國率先祭出對等報復關稅,並進一步啟動反傾銷調查、限制稀土出口,向美國企業施壓。同時,加拿大也積極準備報復行動,範圍涵蓋政府採購、市場進入乃至特定服務領域。 也有國家選擇躺平,暫不正面迎擊,改採靜觀其變策略。特別是針對被列為10%基本關稅率的中小經濟體而言,保持低調可能反而是明智之舉。這些國家藉由降低自身能見度,避免被川普政府點名,讓美國聚焦對中國、加拿大等採取報復措施的貿易大國。而在旁觀其他國家談判過程的同時,也為自身應對累積經驗。此外,川普關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創收目標也備受質疑,若效果不彰,白宮勢必面臨內部壓力要求調整,屆時躺平國家反而可能因沉著冷靜而佔得先機。
多數國家意識到,無論選擇哪一種戰術,長遠而言唯一出路是「多樣化」。減少對美國單一市場依賴,建立更為穩定、廣泛的貿易網絡,才是降低政策風險的根本解決方案。因此,可以看到如中、日、韓之間的經濟合作計畫,歐盟與印度重新點燃自由貿易談判,加拿大與印尼加速談判貿易協定簽署等。更值得關注的是,CPTPP等多邊貿易架構成為新焦點,甚至過去不感興趣的歐盟也傳出考慮重新評估加入可能性。唯有敏捷與彈性,才能為國家開拓新的經濟出路。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04:10 2025/04/11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