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房市還在躺、電動車過剩 中國從保5到保4,唯一希望是綠能

【2024經濟大預測】搖擺不定的政策,讓外資與本土企業都不敢投資。中國能否挺住,得看能否果斷端出房地產債務重組措施。在資金逃走與電動車過剩之外,好消息是碳排有望首次下降。

中國經濟-兩會-2024經濟大預測中國房地產對經濟的衝擊將延續到2024年,復甦關鍵取決於北京的政策選擇跟決策速度。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按照慣例,原本要在2023年10月或11月召開的第20屆中共中央「三中全會」,遲遲未開。

  在過去,每一屆領導班子往往會在三中全會上討論經濟政策或改革議題,定調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但直到現在,外界還等不到定錨,這對中國早已灰撲撲的經濟前景,可不是好消息。

2024中國關鍵大事

  • 3月 召開兩會(全國人大、政協)
  • 5月 發射「嫦娥六號」登月
  • 10月 75週年國慶

  事實上,三中全會的不確定性只是一個縮影。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觀察,中國的經濟政策,正陷入不穩定。

  中國政策不穩定,理由不同。

  在房市上,中國在「收錢調結構」與「放錢刺激經濟」之間陷入兩難,以至於房地產業前景不明。

  在鼓勵投資上,北京則在迎外資和維護國安之間擺盪不定。

政策搖擺,是疲軟主因

  2023年,中國經濟最大的負面衝擊,就是一系列的房地產危機。

  從2021年的恆大暴雷開始,北京持續在房地產上擠「泡沫」,兩年過去,原來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房地產業,已近乎「躺平」。

  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暨金融家單偉建,接受《天下》專訪時分析,以房地產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來看,2022年的數字是負3.7%,而最新市場預估,2023年的數字會低於負2%。

「也就說,房地產問題仍然對經濟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但負面影響的程度會比2022年緩和了,」
單偉建評估。

 

img-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www-cw-com-tw/ckeditor/202312/ckeditor-6577f376a65a2.jpg

  但是,2024年房市復甦的關鍵,恐怕將取決於北京的果斷決策。

  王國臣觀察,如果收緊銀根,擠破泡沫,用激烈手段徹底解決負債問題,恐怕會有造成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下墜的風險。

  但如果為了穩經濟、刺激成長,撒太多錢,房地產行業與地方政府就會殭屍化,債務問題甚至會惡化,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就不會有實現的一天。

  近期在經濟議題上較為敢言的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2023年10月也公開表示,如果政府能快速拿出對大型房地產企業的債務重組方案,2024年房地產行業有望恢復穩定。

「但如果(政策)猶豫不決,房地產行業還會面臨考驗, 」
他直言。

  除了房地產,為了穩住外資信心,中國陸續推出新法律、新政策,提供外人享有國民待遇。

  但另一方面,為了國家安全,又推出反間諜法、調查外資企業,對外資發出矛盾信號,也讓投資吸引力大打折扣。

  王國臣觀察,從2020年為控制房地產債務提出「三條紅線」之後,北京政策就在這些兩難之間,一下收緊、一下放鬆。

  經濟數字往下掉,就放錢;數字起來,就收錢。2023年下半年政策鐘擺擺向放錢、放鬆管制,經濟指標開始向上。

「這種政策搖擺不定,讓中國消費者、中外資企業感到高度不確定,是中國經濟疲軟最根本原因之一,」
王國臣觀察。

  儘管北京這半年來利用各種方式,力圖穩住中外資信心,習近平本人還親自出馬,在2023年11月的進口博覽會與亞太經合會領袖高峰會時,向中外企業喊話。

  但是,如果經濟政策繼續搖擺不定,中國消費者不花錢、中國企業不投資、外資出走,就不會有明顯改善。

投資外移、電動車過剩

  除了政策面不穩,產業端也有逆風。2024年全球出口預計走出谷底回溫,但身為全球的製造大國,中國想要翻篇,恐怕也還要等等。

  先看出口。高盛分析,為了移轉風險,全球供應鏈在2024年仍會持續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國家,
「預計中國的經濟將持續低速成長,10年內的成長率預估會降到3%,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高盛的預測非常悲觀。

  對中國製造而言,2024年的新逆風,是近年難得抬頭驕傲的電動車和電池生產。

  劉元春分析,包含電動車在內的新興產業,過去一年各大車企和地方企業集中力量、大力發展,但接下來,恐怕就要面對產能過剩的風險。

  劉元春不是唯一的憂心者。2023年夏天,在重慶一場國際汽車論壇上,多位中國車企掌門人輪番發言「降溫」。

不只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直言,中國汽車產業 在新能源車上已全面告別高成長的黃金時代;
中國鋰電池大廠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更大膽預測,最晚到2024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

img-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www-cw-com-tw/article/202312/purchase-reauisition-6576c52f823eb.jpg近年難得讓中國抬頭驕傲的電動車和電池生產,恐怕將遇上產能過剩的新風險。圖為江蘇南通的鋰電池生產線。

迎來碳排首降轉捩點?

  儘管從經濟政策到產業端都有壞消息,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中國的碳排將有機會首次下降。

  總部位於芬蘭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從數字中發現,經濟復甦乏力,確實有助中國排碳降低,但同一時間,中國也正在加大投資新能源,以及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

  特別是後者,風能和太陽能的裝置容量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的低碳能源不僅足以供應、甚至還超過中國電力需求的年均成長速度,」
CREA資深研究員糜偉分析。

  作為全球最大碳排國,中國如能在2024年順利開啟能源轉型新篇章,全球的綠能發展,也將因此改寫。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788期/2023-12-12
撰  文: 史書華、辜樹仁
原文網址: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