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小企業發展論壇 借鏡中日經驗80位台中日專家齊聚為中小企業發展把脈提供經驗交流尋找新契機

前言︰金融海嘯後中小企業旺盛的創業創新能力,成為各國施政主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由工研院產業與經濟趨勢研究中心(IEK)於11月3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0中小企業政策發展專家論壇」,邀請日本、中國大陸與國內專家學者共計超過80位與會,透過雙向對談與經驗交流,共同研商我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契機。

 

經濟部次長梁國新開幕致詞時表示,中小企業不管是企業家數或就業吸納量都在台灣經濟發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是許多國家殷切盼望學習的一環。

 

產創條例

 

為中小企業添優勢

 

近期各國競相推動擴張性經濟政策,以加速金融海嘯後的復甦,今年各國已經開始復甦,台灣今年依主計處統計全年經濟成長可達8.24%,IMF則認為可超過9.3%,如何調整政策法規以營造優質經營環境,對於中小企業發展將是一項重要課題。

 

我國與中國大陸洽簽EFCA後,目前已緊鑼密鼓進行四項協商;另外今年則通過產業創新條例,提供中小企業研發上享有與大企業的優勢,以及營所稅的統一,讓台灣租稅環境具有國際競爭力。

 

日本中小企廳事業環境部企劃課調查室室長星野光明,提到日本政府對於因應金融海嘯的四大政策;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總合研究所高級首席研究員深沼光,說明日本政策金庫對中小企業的財務支援體系;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國外事業研究中心國際政策推動組主席研究員宇佐美說明日本的智財制度。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李保明則談到了兩岸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契機。

 

而我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說明了產業創新條例內涵及其對中小企業的影響,與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楊家彥說明後ECFA時代的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策略。

 

在這次論壇最後,並由各演講者與工研院副主任游啟聰針對「後金融海嘯時期中小企業發展契機與政策發展方向」舉行對談。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說明了台灣協助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政策,分別為產業創新條例與ECFA的洽簽。產業創新條例最大的精神在於將產業發展任務擴及所有政府部門,特別是服務業領域。

 

而國際合作的部分,台灣與日本有許多互補空間,在ECFA之後台灣是很好的發展平台,經由策略聯盟之後,發展將會更多元。

 

融資議題

 

可參考日金融公庫

 

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楊家彥表示,其實中小企業靠著多元分工讓其工作更有效率,甚至比一些大企業還更有效率,因為競爭的關係也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進行及高度差異化與多樣化的發展,因此其可以發展到更深、更小的市場,這些都是大企業無法做到的。

 

然而中小企業在融資上,因貸款的金額較小與單位貸款成本相對較高,因此中小企業確實在融資上面比較困難。

 

對中小企業相當重要的融資議題,游啟聰則表示,台灣在融資的部分也是有成立中小企業銀行,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的經驗在未來很值得參考。

 

深沼光表示,日本政策金融公庫有60年的歷史之長,對於協助中小企業的方式如對新創事業與小企業的創業補助過程,累積了這些企業與創業者經營過程中的生存關鍵,如人才聘用需求與融資項目等,對於協助中小企業有相當幫助。

 

又如許多小型企業沒有使用標準的會計準則,在透過建立會計帳的協助過程中,也累積了相當的融資需求資訊。

 

兩岸傳產

 

互補互利提高檔次

 

而跨國合作方面,李保明表示,過去由於兩岸經濟關係的特殊性,在產業結構上,兩岸合作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僅占10%左右,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兩岸傳統產業在資源稟賦、科技應用水準、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差,這恰恰又給兩岸傳統產業互補互利帶來了機遇。

 

兩岸傳統產業的出路,不僅僅在於延伸產業鏈,而要更新產品提高檔次,整體實現產業鏈調整和提升的目標,要推進產業新形態,一是與服務經濟結合,二是與體驗經濟結合,後者是一個新的理念,也是新的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2010-11-06/經濟日報/B1版/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