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年經濟發展 劉憶如:應更重視內需市場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今天表示,各國在明年經濟發展上都面臨著「結構改變」課題,誰的結構改變較好,誰就能在競賽中勝出;而逐步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是台灣必走的路。展望明年台灣出口,她認為,台灣若能在加重亞洲區域內貿易比率,在亞洲經貿市場更活絡,發展將更樂觀。

 

推「家有產業、產業有家」計畫

 

  劉憶如上午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的「2011經濟投資展望論壇」時表示,今年台灣經常性國民平均所得可達4萬4453元,創下歷史新高,因為台灣國民平均薪資所得今年可達新台幣4萬4453元,她認為,台灣明年的經濟發展應該更重視內需市場,經建會明年將推出「家有產業、產業有家」計畫,平衡區域發展。

 

  劉憶如在簡報中提到,出口對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貢獻的比率,從今年第2季的3.94%變成第3季的1.42%,顯示台灣的經濟成長應該要以內需與出口並重的雙引擎帶動。

 

  劉憶如上午出席2011經濟投資展望論壇進行專題演講。她提到,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重新洗牌,各國經濟結構也開始產生變動,歐美有感過去過度消費,是造成金融海嘯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海嘯結束後重新思考,開始儲蓄並減少支出,此舉也進而影響對亞洲的進口。

 

應改變出口導向為重

 

  在此趨勢下,她認為台灣與亞洲地區出口勢必下滑,也得尋求結構改變。台灣應該一改由過去出口導向為重,轉為出口與內需並重,且由過去代工為重轉向發展營運、管理、創新、智慧。

 

  她強調,轉向出口與內需並重,其中內需指的不再只是台灣,而是包含整個亞洲市場,尤其ECFA在這個時間點簽訂,助益很大,其意義不只在於關稅減免,而是有機會返回國際經貿圈,不但與大陸龐大市場產生連結,也促進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貿往來。

 

  會後她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說,台灣今年出口成長雖多,但出超表現未特別好,主因是歐美依然不振,而明年出口要看兩件事,一是歐美復甦情況,二是亞洲區域內的出口。如果亞洲區內貿易往來活絡,逐步取代對歐美的出口,預期明年出口相當樂觀。

 

出口應從歐美轉向亞洲

 

  至於貨幣問題是否會影響亞洲出口競爭力?劉憶如說,過去台灣太重視對歐美的出口,講到出口就會想到美元,現在談升值對出口不利,其實指的是對美國出口不利,但若是出口對象不是歐美而是亞洲,因亞洲普遍對美元都升值,景象將會大不同。

 

 

資料來源:2010/12/16 聯合晚報
記者:郭玫君/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