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儷容:《名家觀點》FinTech挑戰傳統金融監理

  當傳統金融碰到金融科技,撞出火花,有著無限想像空間,但也同時對傳統金融監理,帶來挑戰!

  蘋果公司為了拓展營運範疇及收益,高盛集團想從消費者金融服務賺到錢,這兩大巨擘於2023年4月推出無實體信用卡Apple Card服務。

  8月初兩大公司對外宣稱:97%的Apple Card用戶選擇將由上述服務中獲得的現金回饋(即Apple Daily Cash),存回內建於iPhone錢包App裡的儲蓄帳戶;由於該帳戶提供4.15%的年化收益率,且資金能像傳統帳戶一般轉出或轉進,該高利儲蓄帳戶存款已突破100億美元。

  Apple Card是Apple所建立的信用卡,民眾只需花幾分鐘在iPhone上的「錢包」App中註冊Apple Card,就能馬上透過Apple Pay在全球的商店內、App中或線上使用Apple Card。民眾可以在「錢包」App或「訊息」App中請款、從Apple Card交易取回現金,並將Apple Cash餘額轉到個人的銀行帳戶中。

  近年來,「支付」和「裝置載體支付」成為BigTech科技公司發展金融業務的入場券。類似上述蘋果與高盛合作推出無實體信用卡Apple Card服務,華為與中國銀聯合作推出實體信用卡;Google和三星則是目標發展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三星另聯手美國金融科技獨角獸SoFi發展校園P2P借貸平台;花旗銀行及史丹佛大學則合作發展「智慧支票帳戶」等。

  如上所述之電支╱行動支付愈益盛行,將對各國金融監理或央行將帶來挑戰。其中影響較深遠的,就是對銀行存款乃至於央行貨幣政策效應之弱化。

  首先,電支透過交易動機與財富動機兩途徑,將使貨幣總計數失真。貨幣總計數的定義 (1) M1A = 流通在外通貨+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2) M1B= M1A+活期儲蓄存款 (3) M2 = M1B+準貨幣 (包括一般定存及可轉讓定期存單、定期儲蓄存款)、外匯存款,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之劃撥儲金、存簿儲金及定期儲金、附買回交易RP。

  在交易動機方面,電支平台透過點數幣支付的優惠,吸引民眾連結銀行帳戶進行儲值,再以儲值金進行支付。電子/行動支付使用便利,縮小了支付和儲蓄之間的轉化成本,人們會選擇減持傳統貨幣,如減少銀行存款並將其投入高流動性金融產品中,這使得持有貨幣的交易動機下跌。

  在財富動機部分,如金管會於2019年宣布擴大電子支付購買基金範圍,只要是證券投資信託事業所募集發行且以新台幣計價的基金,都可以使用電支扣款。

  而法規規定:電支機構「儲值款項每月日平均額超過新台幣50億元部分,應以新台幣繳存準備金」;另電支可以收受儲值金額,雖有單一帳戶儲值上限,但用戶透過儲值帳戶進行支付,可享有2%甚至更高比例的回饋,以此吸引用戶將錢儲值於平台上。隨著電支範疇支日益擴大,或將導致銀行的存款總額逐漸減少。

  眾所周知,央行貨幣政策主要透過存款乃至於銀行貸款管道影響經濟;電支盛行下,貨幣政策的傳導不再完全靠銀行,錢可能是從銀行帳戶流入電支的儲值帳戶,進而影響銀行存款。而行動支付之儲值金需交付信託專戶,且電支平台是不得進行放款的,此即可能弱化貨幣政策傳遞效應。

  這些看似不明顯之影響,將隨電支╱行動支付之越益盛行,乃至於未來支央行數位貨幣之推出,而日漸擴大,進而對各國央行之實施貨幣政策,帶來挑戰!

 

作  者:王儷容/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A4版/焦點/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