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顏慧欣:《名家觀點》台灣出口衰退的解讀

  財政部剛公布的7月貿易表現,進出口連11黑繼續下滑,但趨勢似有放緩的跡象。今年來我國貿易表現落後亞洲國家,官民同心努力改善是當前要務,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對數據資料判讀,作為後續策略的合理研判。

  依據財政部數據,今年7月出口較上年同月減少10.4%,全年1至7月累計較上年同期大減16.9%;若從去年第3季起算,我國出口已經連續11月呈現衰退。在主要出口市場方面,對中國大陸出口衰退情況最明顯,1至7月同期衰退24.6%,遠高於對東協的負15.7%、對美國的負13.1%及對日本的負3%。

  歸納各界研判主因,首先是大陸疫後復甦力道遠低於預期,需求成長緩慢。第二是全球科技及消費性產品仍處於庫存去化階段,新需求疲弱,第三是主要市場通膨仍持續抑制需求。由於中國大陸占我國出口比重雖然從去年的39%降至今年的35%,但仍不改其為最大出口市場的結構下,我國短期出口表現必然受其影響。再加上科技及電子消費產品占我國出口比重超過六成的情況下,表現自然不佳。

  不過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是7月單月表現有反轉的跡象;若跟6月做比較,7月出口整體正成長了20%,其中對歐洲出口成長38%最為驚人,對美也成長30%,對東協則增加27%,對大陸成長力道較低也有11.9%。是否意味如同中經院及各界預測,隨著全球去化告一段落,中、美、歐等主要市場逐漸恢復元氣?其一觀察是7月台灣「資本財」出口成長85%,資本設備需求含有企業超前部署的性質,此一現象是否意味產業已看到反彈訊號,可繼續審慎樂觀地觀察。其二依中經院製造業(PMI)與非製造業(NMI)經理人指數,NMI新增訂單已高於50榮枯線之上,PMI還在上下浮動,亦即經理人認為非製造業景氣已改善,製造業還在動態調整中。

  出口連黑可能只是短期現象,政府及企業固然需要積極因應處理,但更需要掌握的是大國戰略競爭加劇,地緣政治經濟變數增加,全球供應鏈持續調整重組的大局下,對我國經貿發展的長期意涵。

  由過去幾年貿易結構的變遷,我們已經看到若干長期、結構性變遷的趨勢。特別是兩岸經貿關係變遷。2020年時中國大陸占我出口比重高達44%,今年1至7月已降至35%。至於赴大陸投資金額更只剩2010年高峰的三成。我國產業以代工為主,因全球客戶端去風險化分散市場的大方向持續加速,兩岸貿易與投資長期應該只會繼續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如美國,占我出口比重從2020年時的14.6%增長到今年的16.3%,歐洲從8.2%增長為10.4%,東協則從15.4%增加為17.2%。

  關鍵在於目前對其他市場拓展增加的速度,有追不上對中出口衰退速度的落差問題。大陸經濟量體過大,微幅下跌都會累積成巨量。反之,開拓新市場相對需要較長時間投資才有回報,因此創造出口新榮景需有耐性。惟更重要的,從過去台灣出口大陸比重過高而出現明顯牽絆影響的經驗下,未來宜更有系統性地推展出口市場之分散,目前國際上認為單一市場占一產品出口比重達30%,意味該等產品未來因應出口變數的韌性不足,脆弱度高。台灣也應有出口風險警戒線意識,降低脆弱度才能在美中經貿的擺盪中獲得改善。

 

作者:顏慧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A4版/焦點/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