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儷容:《名家觀點》升息效應 經濟成長正在減緩

  過去一年中,很多經濟學家們相信美國經濟的衰退難以避免。但到了2023年7月下旬,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其內部已不再預測美國經濟會陷入衰退。7月美銀經理人調查顯示,68%受訪者估全球經濟將在未來12個月軟著陸。8月2日,華爾街大行之一的美國銀行發布報告稱,美國經濟將有望避免衰退,「軟著陸」將成為最有可能的結果。

  S&P Global 7月上修美國2023年經濟成長率0.37個百分點成為1.85%,但下修中國大陸0.31個百分點為5.2%。另全面下調台灣、南韓、新加坡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之成長率。

  自2022年3月起,各國不斷升息,如此導致容易出現殖利率曲線倒掛現象—即短天期債券殖利率(因央行升息)高於長天期殖利率。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2018年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1955年以來,每次經濟陷入衰退前,殖利率曲線都會倒掛、時間點落在倒掛後的6至24個月,訊號只有一次出錯。2022年3月29日,美國2年、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曲線出現短暫倒掛,為2019年8月以來首見。近來,TEJ整理近五年美國公債殖利率與倒掛發生資料,以10年期-3個月殖利率來看,發生利率倒掛至今已持續半年。

  假設殖利率曲線倒掛確可預測未來之衰退,那各國不斷升息但衰退卻尚未到來,原因為何?

  實際上,升息周期與政策對經濟影響是有滯後性的,且經濟對於利率上升的敏感度在不同時期也可能存在差異。升息影響滯後出現之原因,可能包括各國政府在COVID-19肆虐後推出之振興刺激政策或措施,如:各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持續推動著經濟增長;也可能是企業對於升息(即成本增加)之因應行為(如減少投資),需要時間醞釀,才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惟升息正以不明顯的方式減緩經濟成長。各國財政支出在這幾年之增加下最終不勝負荷,可能被迫下降;且利率不斷上升必加深民間及政府債務負擔,可能波及債權方如銀行。

  另當企業因利息成本增加而決定降低投資時,就會減少招聘職缺,而此情況可能隨著愈來愈多企業之上述動作產生連鎖效應。

美國經濟在7月非農就業人數的增長低於預期,為自2020年12月以來的最小增幅,或許與上述效應有關。對於依賴借貸度日之美國人民,居高不下之利息負擔,也可能削弱占美國GDP約達六、七成之消費力道。

  除以上實質面之因素外,還有若干金融面問題正發酵中。如因預料美國未來三年財政惡化、債務增加等因素,惠譽將美國債信評等調降至AA+;受此降評影響,美國企業及人民之舉債成本可能進一步增加。

  另穆迪調降美國十家銀行信用評等,並警告紐約梅隆、道富等一些大型銀行也處於可能降評審核階段。而因利率位居高水位、遠端工作模式令辦公室需求下滑,一些銀行的商業房地產 (CRE)曝險也不斷升高。

  實則,太平洋另一端亦不平靜!日本可能正尋求放棄其殖利率曲線控制 YCC政策,此一日本央行可能調整貨幣政策的擔憂,已引爆恐慌指數VIX 於7月27日創下5月以來最大漲幅、道瓊指數結束1987年以來最長連漲。

  其實早有專家警告,若全球資金往日本移動,將引發許多國家金融市場之崩跌。若再加上近來不斷爆雷的中國大陸房產危機,透過房產抵押在大陸影子銀行中疊床架屋無所不在之角色,及其幾近通縮之實體經濟,不知連鎖效應將伊於胡底啊!

 

作者:王儷容/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A4版/焦點/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