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人TALKS》五年來的美中貿易戰

  二○一八年七月,美國川普政府根據三○一條款調查結果,認定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經貿措施損害美國利益,開始對大陸輸美約三百四十億美元工業產品,加徵百分之廿五懲罰性關稅。中國大陸以牙還牙,也對美國輸大陸約三百四十億美元的農工產品,課徵百分之廿五報復關稅。

  隨後雙方懲罰性關稅範圍不斷擴大,美國又加諸進口限制、出口管制、投資審核、人員查察,以及其他措施。雖然措施範圍可涵蓋所有國家,但卻劍指中國大陸。而且這些措施不必經過國會通過,可以行政命令直接實施,通常又急又快,應變時間很短,對全球經貿影響深遠。

  美國認為大陸背離國際經貿規範,更未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承諾,所以率先對中國大陸制裁。美國指責中國不公平貿易措施是造成美國對大陸巨幅貿易逆差主因,不過美國真正在意的是來自大陸的技術威脅。

  由川普政府開始嚴格管制技術以圍堵大陸。在強調「脫鉤」下,美、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下開始分道揚鑣。拜登政府大致沿襲川普的抗中路線,然而基於美中密切的經貿關係,不可能全面脫鉤,所以更加務實推動「精準脫鉤」,將管制範圍集中在未來新興產業,以及攸關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實施更嚴格的管控。

  拜登政府也聯合盟邦,以多元化合作型態,共同圍堵中國大陸。各國雖然與美國立場未必完全相符,但在美國主導下,形成對中國多層的防制體系。

  中國大陸雖成為全球圍堵首要目標,但也不甘示弱,近年來也擴大對外反制力道,除了維持對美報復關稅外,擴大或新增的措施也是鋪天蓋地,例如「出口管制法」、「網絡安全法」、「反外國制裁法」、以及最近的「對外關係法」與「反間諜法」。這些措施不但涉及經貿層面,也引發違反民主體制的質疑。

  美中經貿戰五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只有小幅縮減,但美國整體貿易逆差卻明顯增加,顯示各國將生產移出大陸,但並未回流美國,只是改變了貿易流向。

  美國全力圍堵大陸技術收到些成效,促使中國大陸必須加速自主創新,以及產業升級。美國也認清全面與中國脫鉤不可行,而且為維護美國在中國大陸龐大的經貿利益,美國近來也強調「去風險化」,以降低來自中國大陸的不確定性。

  展望未來,美中基本對抗態勢不會改變。美國聯合信賴夥伴只是過程,抗中只是手段;例如最近川普前總統批評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工作,多少反映出美國思維。美國最終目的是「保美」,並維持美國技術領先。

  台美合作固然重要,但台灣也應展現自主性,確保技術優勢,維持在全球供應鏈不被取代的地位,才更為關鍵。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聯合報/A12版/民意論壇/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