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名人TALKS》因應經濟脅迫的國際風潮

  經濟脅迫的措施由來已久,主要是指一國透過不透明、不合理、難以預測的經貿限制手段,迫使對方改變立場,以達到政治、外交或其他目的。

  近年來經濟脅迫措施大增,不但背離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則,削弱多邊經貿體系功能,也使全球對立情勢升高。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大陸是利用經濟脅迫,破壞經貿秩序的元凶。例如韓國樂天集團提供土地,供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結果被中國大陸全面抵制,最終退出大陸市場。澳大利亞呼籲對肺炎疫情來源調查,引發大陸不滿,而展開對澳大利亞一系列經貿制裁。另外中國大陸為報復立陶宛提升與台灣關係,也加諸立陶宛不少歧視性經貿措施。

  中國大陸則回擊美國沒有資格指責他國,美國才是使用經濟脅迫最頻繁的國家,美國運用三○一條款對中國大陸的各式制裁就是最明確證據。中國大陸官媒甚至列出美國實施經濟脅迫的「黑歷史」,直指美國才是以經濟脅迫手段霸凌開發中國家的「始祖」。

  台灣也深受中國大陸經濟脅迫影響,在兩岸關係緊張下,對岸限制大陸觀光客來台;或是對台灣農產品進口限制措施。幾乎均是在無預警情形下實施,對台灣產生不小衝擊。

  中國大陸針對個別企業的經濟脅迫也層出不窮,例如大陸曾施壓外國航空公司,不得稱台灣為國家,否則就會祭出處罰。台灣著名咖啡品牌美國門市由於接待蔡總統,即被視為「台獨企業」,在大陸營運大受影響,被迫發表支持中國大陸言論,企業營運的風險因而大增。

  因應各式經濟脅迫行為,美國及歐盟開始推動國內立法,若一旦受到外來經濟脅迫行為,可以展開經貿反制措施。另外,美國也結合盟邦共同對抗經濟脅迫,例如最近七大工業國(G7)的聯合聲明,以及美國等六國的共同宣言,目標均直指中國大陸。未來美國甚至還要結合盟邦,推動「集體韌性」戰略,若有任何成員遭受他國經濟脅迫制裁,所有成員可採取報復的聯合行動。

  在WTO無力約束下,未來經濟脅迫措施不但會繼續增加,甚至還會成為貿易政策的一環,地緣政治的對抗也會升溫。

  處在美中兩大強權之間的台灣不需要先選邊站,而應盤點對中國大陸經貿依存度高,但不易分散的產業或是產品項目,預先做好風險管控,研析一旦遭遇制裁的影響及因應。

  面對對岸的經濟脅迫行為,政府目前仍缺乏系統性的政策。例如大陸對台灣農產品限制進口措施,通常在開始抗議反彈大,雖有助於凝聚民氣,但後續動作往往無以為繼。未來有必要參考美國及歐盟經驗,建立反制國外經濟脅迫的應變機制,並提供受影響企業必要協助,才能建立完善的經濟防禦體系。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聯合報/評論/2023-07-16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