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美對立下台灣產業趨吉避凶,必修「全供應鏈負責」

  近來世界局勢動盪,接連發生美中貿易戰、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等,致使地緣政治詭譎多變,全球產業供應鏈更飽受衝擊。因此,在布局重整的大趨勢下,台灣產業如何確保利益、拓展版圖?

  安侯建業(KPMG)和玉山科技協會於6月7日共同舉辦《板塊挪移新賽局—跨境產業鏈布局關鍵策略》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台灣產業如何避開風險,穩健跨境布局全球供應鏈。

「新南向」總體檢,「五缺」成當務之急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張銘斌提到,台商跨境布局供應鏈行之有年,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除了全球產業供應鏈需要調整,如何解決大量台商撤出中國後回台面臨的「五缺問題」(缺地、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更成為政府首要政策之一。

  張銘斌指出,目前台商在全球布局面臨的急迫問題是「語言」,尤其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印度等國,面對這些不同的文化、宗教、法律,台商展現的彈性愈高,布局就會愈成功。而台灣各家銀行在全球的分行,也扮演了協助當地台商的重要角色。

評估投資各國供應鏈,必須全面考量

  2016年,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據統計,2022年,台灣企業在新南向國家的投資額共52.72億美元(約新台幣1614億400萬元),不但較2016年的23.8億美元(約新台幣728億6500萬元)成長121.4%,更首度超越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額50.46億美元(約新台幣1544億8500萬元)。

  對此,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美中貿易戰開始後,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亞洲電子產業的新工廠,2022年,更成為美國第三大的貿易逆差國。

  另一個受惠國是墨西哥,台灣電動車也陸續增加在墨國的投資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2022年生效後,菲律賓及印尼已成為台商新的投資標的國。

  徐遵慈說,全球也開始關注「平行供應鏈」概念的崛起,她舉例,中國境內供應鏈,以中國市場或一帶一路合作國家市場為主;其他國家的供應鏈生產輸出,主要以美國市場為主。

  針對供應鏈重組,歐盟採取開放性戰略自主,美國轉為友岸外包,越南則是加速產業在地化。徐遵慈強調,台商在評估投資各國供應鏈時,包括綠色轉型、當地勞動人權、保護關鍵技術等議題,都必須考慮進去,這就是新概念「全供應鏈負責」的意涵。

布局全球,需重視當地勞工法規與文化

  和碩科技總經理暨執行長鄭光志提到,中美的貿易爭端和地緣政治衝突,是影響全球布局的重要因素。

  他以和碩的全球布局經驗為例,目前已在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四個國家的工廠部署超過兩萬人,如今全球化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實際執行上,仍需要面臨許多挑戰。

  鄭光志說,在全球化管理的課題上,供應鏈的建立與重新部署、取得重要人才與融合、分散與區域化的協同合作,都是電子業全球布局必須面對的挑戰,才能決定全球布局據點的最佳營運模式。

  「和碩在布局前,會思考如何降低成本、如何與當地政府維持良好關係,同時也會觀察當地政府對產業鏈有無相關扶植政策。」鄭光志表示,當地的勞工法規與文化特色,是讓公司是否能經營長久的關鍵因素,公司應該維持良好企業形象,並善用當地人才智慧,就能為彼此帶來雙贏。

「  2000年時,『再不去中國,就做不到生意了』的口號耳熟能詳,到了2019年,變成『再不去越南,RFQ(企業報價)都拿不到了』。」鄭光志說,和碩在供應鏈的建立、人才取得和區域化的協同作戰,都還在學習當中。

台廠應強化人才培育、善用數位轉型工具

  論壇最後的座談與QA中,技嘉製造事業群總經理孟憲明提醒,台灣企業在面對供應鏈移轉的衝擊時,必須回歸「供應鏈作業參考模型」(SCOR):規劃(Plan)、採購(Source)、製造(Make)、運送(Deliver),以及退回(Return),以此思考,才能針對不同營運模式、市場及成本等面向,進行彈性因應。

  此外,孟憲明也強調,台灣企業要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必須正視供應鏈當地文化語言隔閡,強化人才培育,更要善用數位轉型工具來降低海外製造的難度,在SCOR的基礎上完成企業跨境經營的創新。

 

資料來源:遠見/2023-06-08  
文:邱祐慶、簡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