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遠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下一步,或成台美FTA的踏腳石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美國需求」為主,對台灣產業助益有限?中經院專家評析倡議利弊,台灣如何把握機會?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 Century Trade)已經正式簽署,內容是原先規劃12項議題的其中5項,包含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所以稱為首批協定(first agreement)。

  接下來還有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等7項議題要完成談判;這些項目雖然不涉及市場開放,但仍有談判難度。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每年均會公布台灣對外貿易障礙,許多已是陳年問題;特別是美方一直關切台灣農業部門,是否依據科學證據訂立相關規定,美國均可能會在下階段談判時提出,台灣必須審慎處理。

  政府宣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台美關係重大進展,因為有助於台灣建立貿易制度、透明法規程度,以及促進產業合作。也可以使台灣融入「美國版」的經度,對未來台灣參與國際經貿事務有所助益。

  但國內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幾乎完全是從美國需求出發,所以是替美方量身訂做;而且對產業直接助益也有限,只是美國給台灣「安慰劑」的批評。

  平心而論,台灣可與美國簽署倡議,當然是件好事;但也不宜過度解讀,而應以客觀角度評析。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機會,不設限在美國議題範圍下,向美方提出更多需求。

台應爭取建立雙邊供應鏈協議

  在台美簽署倡議之際,包括美國等14國的印太經濟架構,也有重大進展。日前宣布在供應鏈議題上已達成共識,號稱是全球第一個供應鏈協定。

  雖然協定文本尚未公布,但由目前架構可知,未來會成立委員會,負責協調區域內供應鏈活動。

  印太經濟架構並將設立危機應對機制,建立緊急溝通管道,以落實供應鏈中斷的早期預警。藉由密切合作,避免因突發事故而產生斷鏈的情形。

  雖然台灣在美國建構印太經濟架構之初,即表達高度加入意願,但基於政治因素而無法加入,所以才有而後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印太經濟架構下的供應鏈協議,為全球所首創,由於涵蓋國家多,未來可能會發生骨牌效應,吸引更多國家加入。

  印太經濟架構的供應鏈協議,正是台灣所需求的部分。台灣缺席的供應鏈機制,當然不完整,把台灣排除在外,更非公予。

  台灣要向美國據理力爭,即使無法加入印太架構協定,也應該根據印太經濟架構下內容,平行建立台美雙邊的供應鏈協議,才能確保台灣的產業利益。

雙邊租稅協定,助力企業利益

  台灣另一關切重點,則是在未來台灣有更多企業來美國布局下,應爭取與美國簽署雙邊租稅協定,以確保企業利益。

  台灣也應推動與美國建立經貿措施資訊交換平台。

  以美國出口管制措施為例,川普時期擴大出口管制的產品範圍,將以中國大陸為主的企業、研發單位,甚至個人納入黑名單,限制美國企業及外國企業提供或出售先進技術或產品。

  拜登上任後繼續加碼,迄今已經有超過600個大陸個體被納入黑名單。

  由於兩岸產業連結度高,美國經常無預警公布出口管制及其他經貿限制措施,受影響的台灣企業缺乏應變時間,而使營運受到影響。未來應向美國力爭建立訊息交換的平台,可以充分反應台灣的意見,並增加企業調適的空間。

  近年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走向雙軌並行趨勢。美國改弦易轍,不再熱衷以市場開放為主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轉而聚焦在建構「美國版」的經貿協定。而其他國家則仍繼續推動FTA,同時建構雙邊與大型FTA。至於多邊機制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雖然嘗試大力改革,但幾乎仍在原地踏步,已經逐漸被邊緣化。

  台灣過去的區域經濟整合之路一向艱辛,簽署FTA的數目遠遠落後主要競爭國家,現今可與美國完成初步協定,當然可視為一重要成果。

  但台灣也不可因此而膨風,除了未來要將其他7項加速完成外。也必須盤點出台灣需求的項目,爭取納入未來台美談判範圍。

台美FTA的「踏腳石」?

  而在另一軌,台灣則應全力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爭取在今年(2023)7月15日CPTPP 執委會中,可以成立工作小組,才有機會加入。

  但是台灣必須抗衡可能來自中國大陸的阻撓,因為中國大陸也申請加入CPTPP。

台灣更要面對現實,即使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CPTPP 部分議題重疊,但由美國已多次表達不會加入CPTPP,不會涉入CPTPP 運作;台灣冀望美國協助台灣申入CPTPP 是不切實際,台灣必須自立自強。

  台灣也要了解在美國不追求市場開放FTA政策沒有改變下,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做為台美FTA的「堆積木」或是「踏腳石」,會是事半功倍。

  台灣更要認清美國聯合盟邦,共同協力抗中排中,都只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在「保美」,維持美國的技術優勢及經濟地位。

  而在「保美」的大架構下,台灣也必須彰顯台灣利益,將此倡議成為建構台美關係的「催化劑」,而達到「保台」的目標。

  最後,未來面對新興的趨勢、複雜的議題,以及不同的談判對手,談判人才的培訓刻不容緩,台灣更要做足準備。

 

作者: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遠見/國際/全球焦點/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