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名家觀點》台灣的CPTPP之路

  台灣於2021年9月正式提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申請仍止步於「未成立工作小組」階段,無法取得加入的談判門票。

  CPTPP為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在制度透明度、法規一致性與貿易自由化各層面,與CPTPP契合程度,不但超過在去年成立工作小組的哥斯達黎加,更遠高於目前已經申請加入的中國大陸、厄瓜多、烏拉圭、烏克蘭、印尼、菲律賓,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但政治因素仍然凌駕經濟條件,主導整體決策,成為台灣最大的障礙。

  中國大陸長期以「一中原則」,阻撓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兩岸早在1991年同時加入的亞太經合會(APEC)為例,大陸對台灣的打壓未曾間斷。尤其是明年中國大陸為APEC地主國,將舉辦各型式會議;最近又再提出「一中原則」,做為台灣參加的前提,未來兩岸在APEC下的摩擦將持續擴大。

  在CPTPP議題上,中國大陸的立場更為強硬。在台灣晚中國大陸六天正式申請加入CPTPP以後,大陸即以「一中原則」,否定台灣的加入資格,背離CPTPP對新成員加入的規定。對岸目的是透過政治施壓與外交運作,築起防火牆,以阻隔台灣在國際經貿體系取得正式地位。

  特別是在川普上任後,美國更加疏離國際經貿體系,正好為大陸創造戰略空間。在美國缺席下,大陸積極深化與CPTPP成員國的雙邊經貿關係。透過多元方式,逐步強化經濟連結。此種「雙邊滲透,區域布局」的策略,中國大陸實質影響力大增;多數成員在處理台灣申請時必須考量大陸立場,使得台灣入會障礙被政治現實不斷推升。

  本月CPTPP將在今年輪值主席國澳大利亞舉行執行委員會,會討論到包括台灣在內的新申請案。而自明年起,CPTPP輪值主席國將依序為越南、祕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與英國。新申請案能否推進,主席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未來各主席國與大陸互動密切,過去對台申請案也未曾表示支持,甚至持保留態度的立場。所以即使台灣經貿條件完善,若缺乏主席國明確奧援下,要在不反對下的共識下成立台灣工作小組,啟動談判之門可說是難上加難。

  然而,在困境中仍應尋求突破機會。台灣可採以實質合作做為入會的過渡策略。依據CPTPP內容架構與成員國簽署雙邊協定,以累積對接的成果。台灣也應善用自身優勢,在全球產業重組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CPTPP成員普遍關切晶片安全與供應鏈韌性,這正是台灣能提供「區域公共財」的領域。若台灣能主動提出合作倡議,強化區域經濟共榮互賴,以實質合作來降低政治疑慮。

  綜合而言,沒有任何台灣人民能接受政治因素主導台灣加入CPTPP,更無法容忍對岸以政治手段橫加阻撓。然而現實卻顯示CPTPP的政治權衡早已凌駕經濟評估,即使台灣持續深化市場開放與制度調整,努力成果仍常被地緣政治的牽制所減損,難以轉化為具體成果。

  台灣必須正視此困境,只要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其他會員在處理台灣入會,必會顧忌大陸立場;此並非是對台灣能力的否定,而是反應國際政治現實。若台灣希望突破當前僵局,就必須在維持主權立場的同時,尋求穩定兩岸互動的方式,以降低外部疑慮。唯有如此,才可重新凸顯台灣的經貿優勢,加入CPTPP方有可能出現轉圜的空間。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25-11-17/經濟日報/A5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