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對等關稅談判正進入關鍵階段。日前有消息指出,美方要求台灣依照美日、美韓模式,承諾對美國投資,落在南韓3,500億美元與日本約5,500億美元之間。此訊息雖未獲官方證實,但足以顯示談判的政治複雜度,與美國强勢的談判風格。
面對這種高門檻要求,台灣政府重申談判是依據「台灣模式」,但現實上談判桌上的壓力與不對稱處境,已成為影響談判的最大變數。
川普政策不得民心 亟需談判「勝利案例」
川普政府以高關稅政策做為促使製造業回流的主要工具,也是做為實現「美國再次偉大」的主要經濟論述。不過目前卻面對高通膨與製造業回流遲滯,美國經濟成長緩慢,連帶亦使川普支持度下挫。美國需要更多可對內宣示的「勝利案例」,要求盟友加大對美投資、承擔部分產業回流成本,已成為既定談判策略。
美日、美韓模式對美的是一可複製模板,但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規模與經濟量體都不對稱及不合理的框架。台灣雖然與美國經貿互動緊密,但在總體經濟規模仍遠不及日、韓。
若美國對台此一投資要求屬實,雖然尚不知投資細節及模式,但對於台灣而言,不但難以實現,也提高台美談判的政治敏感性。
美國談判訴求 全方位符合美國需求
其次,綜整美國目前與各國談判結果,由於川普主觀認定各國對美國長期的虧欠,所以在美方強勢要求下,各國必須全方位的符合美國的需求,才有可能獲得對等關稅的減免,沒有任何國家可以例外。
基本上,各國國內市場大幅開放為美國要求必備的先決條件。至於對於已開發國家,美國最終對等關稅稅率主要決定於:對美投資的保證、一般採購及軍事採購的承諾,以及其他措施。而對於開發中國家,美國對於投資承諾要求不高,而是以採購及其他措施做為決定最終對等關稅稅率的主要標準。
與日韓相比 台灣還可以爭取更多
如果以此原則來做比較,日本及韓國分別承諾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及3,500億美元;一般採購的承諾大約落在1000億美元,至於軍事採購,在美國與日本及韓國均有駐軍,以及過去美國對於兩國的要求,預估金額也不會低。
而綜整上述的情況,日本最終對等關稅為15%,且不需疊加美國平均3.3%的最惠國(MFN)關稅。韓國稅率也是15%,但因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行之多年,也不需要承擔美國的MFN稅率。
台灣目前的稅率是20%,而且需要疊加美國平均3.3%的最惠國關稅。台灣對美的一般採購,例如對天然氣及農產品的金額應該也不會低;而在軍事採購上,由美國過去對台灣要求增加國防支出占GDP比重,美國防衞台灣,台灣需交保護費的說法,預估金額不會低,與日、韓情況差別有限。
所以如果美國要求台灣承諾投資金額,介於韓、日之間。初步比較目前情況,台灣20%對等關稅還有向下調降,以及爭取不疊加的空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尚未公布包括半導體等多項產品的232關稅,台灣也必須在美國公佈之前,全力尋求豁免,爭取較日、韓為佳的待遇。
未來談判發展 對台灣挑戰高
2024年台灣是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來源,在川普篤信貿易逆差危急美國國家安全的思維下,台灣自然成為美國的主要目標。而在台美談判的過程當中,不斷有消息傳出,美國除了要求台灣改善貿易失衡,也要增加在美國的投資,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甚至美國不只滿足於台灣投資加碼,還要求整體供應鏈落地,甚至將台灣的生態系統複製到美國的傳聞,對台灣形成不小的壓力。
美國希望透過對等關稅安排,塑造一個「友岸供應鏈」框架,讓盟友接受更開放市場與產業配套,以進一步鞏固反中供應鏈戰略;而台灣則希望在保障自身產業安全、維持產業競爭力前提下,換取更具確定性的市場與關稅條件。雙方目標並非衝突,但在細節上仍存在重大落差。
展望未來談判發展,取決於兩項關鍵因素:
第一,美方是否願意調整投資與市場開放要求,使其更貼近台灣實際能力。
第二,台灣能否提出具有策略價值、符合美國利益、但財務負擔較小的替代方案,例如供應鏈合作、科技研發投資、或特定產業的承諾,亦值得參考。
然而,即便台美可以達成協議,未來落實過程仍充滿挑戰。從國會審查通過、完成立法,到雙方對承諾內容的可長期執行性,都是未來必須關注的焦點。
綜合而言,台美關稅談判是一場技術與政治並行的博弈,短期內達成協議固然是目標,但如何讓協議成為雙方產業真正能承擔、可持續運作的架構,才是其最大的考驗。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雲/雲論 202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