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惠:學者觀點-折裂的美國經濟統計公信力

川普對獨立客觀單位出手干預,毫不掩飾。聯準會一向標榜獨立決策精神,川普上任以來卻不斷喊話要求降息。他痛恨未能拔掉聯準會主席鮑爾職位,便號稱找到理事之一庫克(L.Cook)的把柄而將其撤職,雙方進入官司拉扯。其他單位則難逃總統大刀。勞工統計局公布就業數據不佳,川普立即行使人事權,8月1日開除統計局長麥肯塔佛,並提名新統計局長人選安東尼(E.J.Antoni),顯示原本應是客觀中立的統計單位,就因主管人事權可由總統圈選。

在川普動手把統計局長拔官之際,此單位的公信力瞬間衝撞瀕臨瓦解。統計工作乃是客觀的工作,不論黨派,不論好惡,只問是否確實表現實況。而今只因勞工就業數據不符上意便撤換人員,換成迎合上意的主管,看來未來公布新數據前恐須先請示總統是否滿意,報喜不報憂,則此單位存在價值堪憂。

一般討論經濟問題,須在合宜的經濟數據上進行剖析。經濟統計工作在經濟界是項頗為重要的工作。198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通(R.J.Stone),被稱「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所得帳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奠基性貢獻,大幅增強了經濟實證分析的基礎。更早一位獲得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列昂季耶夫(W.Leontief),探討「投入產出理論」,列示產業部門之間相互進出數據。諾貝爾獎已數年頒獎給計量經濟學者以及若干領域的實證研究者,其實證研究都須仰賴可信的經濟統計數據。

某些經濟數據乃是可查核的確實數字,例如股市成交額、用電量、鐵路運輸量等;有些數據須設定調查抽樣技巧,例如物價水準、就業水準等。有些數據則須釐清經濟結構後再作資料收集整編,例如國內生產毛額GDP。嚴格而言,各種經濟數據的編製,或許尚有研討改進空間,須經過深度且客觀的研討,以提升數據公信力。但是川普在欠缺佐證下便認為資料失真,其直接撤職主管的粗魯動作,無論統計品質如何,已瞬間衝撞折裂了公信力。而今是勞工統計局遭殃,未來不知是否尚有何項統計數據也須川普的大手蓋印才能面世。

近日商務部公布訊息,將在區塊鏈上發布經濟統計數據,首個上鏈的指標將是GDP,並聲稱此舉將大幅提升透明度與可信度。其實,經濟數據透明度與可信度與區塊鏈無關。統計數據在官方網站上多已公布,各界可自由參考摘取,已具透明度;資料由政府提供,可信度取決於資料編製單位,並不是掛在區塊鏈上就搖身一變提高可信度。到底該措施之用意,是否有意利用外界對區塊鏈的神秘感,轉移各界對經濟數據公信力之質疑聲浪?或者尚有其他規劃?有待後續觀察。

統計數據的公開透明化與公信力的維持,是國家進步程度的重要象徵。美國而今動搖了數據公信力,則國際經貿金融組織的統計與推估工作宜更審慎,須強化對於美國數據的推估,留意可能的偏誤。台灣的經濟統計工作,執行經年;以金融統計而言,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交易在主管機關要求下必須日日結算並申報,已經具有可信度。日後,以美國為鑑,守住數據公信力仍為旨要。無論世局如何,作好經濟統計是掌握經濟實力的前提。

資料來源:2025/09/04 工商時報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諮詢委員、前考試委員/楊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