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四中全會日前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外界關注如何確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27日表示,未來大陸經濟增長數據將呈現中低位,因此強調經濟數據成長意義不大。十五五規劃面對大陸產業反內捲問題,強調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如果未能帶動新需求,恐演化另一種高科技內捲。
政大國關中心27日在台北舉辦「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座談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針對四中全會後的十五五規劃與近期兩岸熱門議題進行研議。
劉孟俊表示,十五五規劃並非延續性的五年規劃,是中國大陸進入制度轉型與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節點。該規劃帶來幾個政治訊號:一是強調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二是新質生產力;三是大陸面對內需不振,因此「共同富裕」議題依然重要。另外「制度型開放」成為關鍵字,在歐美科技圍堵,「全球南方」成為制度輸出重要戰場。
劉孟俊說,過去大陸經濟不好就擴大投資,但大陸資本生產力逐年遞減,投資太多,會導致產出過剩、內部內捲壓力過大,進而導致低價出口。新質生產力是科技驅動的反內捲路線,希望從增量競爭走向結構韌性,但創新可能也會再造成內捲,這時就需要共同富裕作為對沖機制。
至於台灣面對挑戰因應之道,劉孟俊指出,台灣需要不同方案,比如聚焦半導體、強化理念相近夥伴關係、深化與美日歐關係與建立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等。他說,以中方處理稀土問題為例,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已善用自身優勢與美國進行協商,所以台灣也應該建立自身安全體系,不能只看經濟數據發展。
「開放」也是大陸經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關鍵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峯認為,十五五規劃強調大陸國內經濟韌性建構,開放重要性相對不高,但不會不提,只是概念不一樣。過去開放為發展,因此無限度開放,這次開放不單純開放市場,而是強調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意味要有制度型對接,除標準要與國際一致,甚至有機會設定國際標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曾偉峯預判十五五規劃可能帶來四衝擊:一是政企關係上會往有為政府傾斜,「國進民退」現象更明顯;二是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教育不是單純民生,而是科技自立自強展略資源;三是社會治理上會進行預防性風險,且運用更多科技治理,比如大數據等;四是社會分配結構上,有為政府會引導資源流向共同富裕領域。
資料來源:2025-10-27 15:04 聯合報
記者:黃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