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2007年開始推廣酒精汽油,「但是有人加過嗎?」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劉哲良說,E3酒精汽油(摻配百分之三生質酒精的汽油)試辦立意良善,卻因政策推力不夠,市場反應不如預期。
由於E3酒精汽油的銷售量極低,監察院曾為此向經濟部提出糾正,建議行政部門更科學、務實地檢討政策執行方式。劉哲良樂觀表示,今日推動生質酒精的時機比當年更好,因台灣已提出具野心的國家淨零目標,動力比過往還強。
只要鑑往知來,就有機會為生質燃料開創新局。劉哲良在生質酒精新契機研討會中盤點當年推動酒精燃料的三大瓶頸:事前技術準備不足、消費者溝通不清,以及事後風險管理不當。「經過這10多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可以改進。」他說。
新燃料上路
技術與管理並重
首先是關於技術的實證研究,當研究資料太少、不夠透徹,就難以解答「我的車能不能用?」「用了之後會不會導致零件損耗較快?」等消費者的疑問。一旦加了酒精汽油的車輛出現問題,就更容易引起爭端。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劉哲良指出,面對客訴,政府有沒有令人買單的應對方案,至關重要,否則社會將對此政策喪失信心。
解方則在研究與技術的累積,Growth Energy美國乙醇貿易協會全球政策總監Emily Marthaler表示,如今有更多國家應用生質酒精,也愈了解它的技術優勢。事實上,美國穀物暨生質產品協會也成立跨國專家會議,整合與深化應用知識。
針對技術挑戰,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低碳與儲能技術組資深研究員廖啟雯回應,當前台灣還有許多老舊汽機車,若要適用酒精汽油,舉凡引擎、管線、油箱和塗層都得做檢查與處理。其次是牽涉到加油站的基礎設施,廖啟雯說,台灣已有九二、九五等多種汽油規格,若要再加入E3或 E10,是另一項技術挑戰。他建議採取折衷做法,即維持九二汽油,但將九五汽油改為酒精汽油。
政策誘因
市場化重要關鍵
一項新興燃料如何走出實驗室,成功商轉?廖啟雯以工研院研發的「近無碳損纖維素生質丁醇技術」為例,這是以農林廢棄物如稻稈、蔗渣、玉米稈為原料的能源技術,因排碳量極低而有「近無碳損」的稱呼。丁醇水溶性低,也方便運輸與儲存。
看似有許多優點,全球這類技術都面臨成本挑戰。廖啟雯強調市場化的關鍵,「第一,我們需要好的經濟誘因和配套措施。第二,在儲運或使用上需要環境建構跟民眾教育。」意即政府願不願意支持,以及民眾願不願意買單。
「政策制定者必須了解,不應該對原料設限,才能讓新興產業起飛。」Marthaler說,政策制定者要創造公平競爭,避免過多法規限制,然而生質酒精的料源要進口到台灣,仍有多重的貿易與法規屏障。
首先,台灣對燃料用途的生質酒精課以高達兩成的關稅;相比工業用途的乙醇,僅課3%。高關稅大幅提高燃料用乙醇的成本,使酒精汽油難與傳統汽油競爭,也削弱了乙醇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
第二,台灣要求進口乙醇純度達到99.3%,嚴格的國家標準限縮了市場上可選擇的供應商,也導致符合國際主流規格、更具成本效益的乙醇難以進入台灣市場。Marthaler表示,這些貿易障礙最終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其實,我們沒有權利對任何減碳選項說『不』。」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表示,在能源安全與淨零轉型的兩大挑戰下,台灣必須採取能源多元化的布局策略。過往無法順利推廣酒精汽油、說服民眾,他認為關鍵仍在政策規劃不夠長遠。
台灣公民的環境意識並不薄弱,只是需要充分告知。陳彥豪說:「台灣的環境意識在全球算是高的,很多企業和民眾願意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產品。我們的社會應該要保障他們對於低碳燃料的選擇權,而不是讓他們沒得選。」
2025/10/09 09:48:45
經濟日報 藍怡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