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啟動中國大陸2案反傾銷調查 已有8案認定損害祭重稅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實施一系列關稅政策,引發外界認為全球貿易保護氛圍再起。財政部11日對中國大陸產製產品啟動2件反傾銷稅案調查。經濟部統計,台灣目前已針對中國大陸的特定鋁箔、不銹鋼冷軋鋼品(300系)等共8案課徵反傾銷稅,至於中國大陸對台灣5項產品也祭出反傾銷稅。

財政部關務署11日宣布,即日起對中國大陸2大產製類別商品啟動反傾銷稅調查,包括中國大陸製啤酒與特定熱軋扁軋鋼品。後續財政部與經濟部依自身權責範圍,分別調查傾銷、產業損害認定,經由多層關卡審查做出一致結論,由財政部決定課徵反傾銷稅。

在產業損害調查方面,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表示,會透過發放問卷、實地訪查和開聽證會等程序,並要求正反雙方參加、表達意見,最後再由經濟部召開貿易救濟審議會做出產業損害認定。目前有3案仍在調查中,中國大陸對台灣則有1案調查中。

跟據中央社報導,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反傾銷調查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下合法使用的貿易救濟措施,過去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使用,這些年開發中國家亦開始積極使用,像是印度。

徐遵慈續指,開發中國家因生產成本較低,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近幾年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大量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包括鋼鐵、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等產品,是這2年全球反傾銷措施和調查數量大幅飆高的主因。

根據經濟部資料,目前台灣對中國大陸課反傾銷稅產品包括平面印刷用版材、特定鋁箔、不銹鋼冷軋鋼品(300系)、毛巾、卜特蘭水泥及其熟料、特定鍍鋅、鋅合金扁軋鋼品、碳鋼鋼板和過氧化苯甲醯等8案。中國大陸則有5件對台灣課徵反傾銷稅,包括丙酮、錦綸6切片、苯乙烯、正丁醇和聚碳酸酯等。

WTO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展開反傾銷調查案件總計為355件,達到最高峰,雖然2021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反傾銷調查案件自186件下降至89件;2023年全球反傾銷調查案件又再次爬升至191件。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反傾銷調查案件為169件。

川普重返白宮後關稅大刀揮向許多貿易國家。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分析,未來全球反傾銷調查案可能有增加趨勢,主因中國大陸面臨國內產能過剩,急須用低價賣出產品,銷往台灣、東南亞等國,如此一來將推升全球反傾銷調查案數量。

至於反傾銷調查措錯是否會被濫用,吳大任認為,台灣遇到反傾銷調查很棘手,進口還是小問題,主要是出口,台灣若對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出口到其他國家可能也會被課徵反傾銷稅,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出口產品若被課徵反傾銷稅,影響會更嚴重。

資料來源:中廣新聞網
2025年3月12日 週三 上午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