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紅色供應鏈 綠、橘、白 發展台灣3色鏈


  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要有什麼樣的策略,來因應紅色供應鏈?我認為不用太過擔心,應該要借力使力,與其他國家合作,透過後發制人,發展台灣的綠色、橘色、白色生產鏈來因應。


  所謂的綠色,就是環保、綠能;橘色則是提高附加價值的文創、體驗經濟;白色則是創新、嶄新科技。白色經濟包含物聯網、雲端運算、健康醫療、機器人,都是台灣應該要把握的產業。


  大陸競爭來勢洶洶,因應的藍海策略應該是讓設備本土化,一步步取代日本、美國的進口,升級發展。過去我們也曾部分替代日本,這樣進口替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的策略應該是全球布局,找最好的技術人才,讓技術本土化,透過加強智能製造,升級產業。


  以機器人來說,就是前景可期的產業,近年來機台數量明顯增加,算是很好的起步;以產值來看,台灣機器人出口競爭力逐年提升,如出口金額已大於進口,顯示擺脫過度對國外品牌機器人的依存狀態。


  不過,台灣現在產業用機器人面臨「三明治」壓力,上面有德國、日本,後面還有中國大陸、韓國,商業模式遇到難度。了解消費需求是發展服務機器人重要項目,而這也是台灣比較弱的地方。台灣過去習慣做B2B,現在希望變成B2B2C,也就是消費導向,必須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才能夠成功發展。


  台灣在健康雲端方面,也還有進步空間。資訊產業跟醫療的結合,是很好的發展面向。這種將醫療器材與台灣純熟資訊產業結合,提供跨領域整合的整體解決方案,領域橫跨硬體設備、應用軟體、服務業,互相合作,強調跨領域、服務模式為關鍵,滿足製造智慧化、客製需求,是台灣可思考的走向。


  醫療產業整廠輸出,可思考與美國在技術創新上的合作,美國會是很好的機會。近年美國推出Obama Care後,發展病人資訊管理、醫療雲端平台,而台灣醫療水準有國際優勢,正是台灣的優勢所在。


  此外,隨新興市場崛起,尤其是亞太地區市場需求湧現,牽動著市場板塊移動,成為全球注目焦點。對台灣來說,可以與日本產學合作,雙方互相提供高齡化的醫才、長照服務體制學習與互補。


本文由王健全口述記者余佳穎整理

資料來源:2015-11-18/聯合報/AA1版/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