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名家觀點》台灣要用兩個互信走出險路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實質談判,對台灣經濟衝擊的數據評估,必須等協定內容公布後,才會有較為清楚的輪廓,現在所提出的衝擊數據,都是建立在最壞程度上的假設,實際情況不見得會如此。


  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台灣的影響將不只在貨品關稅方面,因中韓FTA的談判內容將貨貿、服貿、便捷化全都包含在內,是一次到位的全面性談判,等於把過去七年台灣與中國大陸簽成的內容一次完成,對台灣的影響將會是多方面。


  這份中韓FTA,對中韓雙方都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對大陸而言,這將是他們與已開發國家、且經濟規模夠大的主要貿易夥伴,所簽下的第一份FTA。


  對南韓而言,一旦簽下,等於拿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入門票,成為TPP第二輪談判的候選人,且因握有中韓FTA的優勢條件,南韓甚至還將反過來成為被TPP爭取的對象。


  南韓無需急著加入TPP,因TPP的12國中,南韓已經與其中11國簽定FTA,只缺墨西哥,而累積愈多FTA,讓南韓在談判上握有更多優勢。


  在完成與美國、歐盟、大陸的FTA之後,南韓在全球的FTA布署已經到位,接下來的問題只在於如何落實影響力。


  若單論產業競爭力,台韓各有所長,我方仍有自己的競爭優勢,並不輸人。然而,就簽FTA布局來說,台韓差距相當遙遠,若以美國職棒級別比喻,南韓已經是大聯盟等級,幾乎完成全球FTA布局,台灣卻連小聯盟1A等級都不到,甚至可能連小聯盟都還進不去。


  FTA簽署與否,並不是台商自己可以努力的,關稅問題取決於政府,業者一點辦法都沒有。


  長期以來,台灣政府也並非一直坐視問題發生,實際上政府早就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過去十年來,無論藍、綠政府都積極爭取突破、洽簽FTA,無奈都簽不出什麼結果來。


  FTA卡關的關鍵還是在於兩岸問題。兩岸問題左右了台灣能否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大陸的態度決定了其他國家要不要跟台灣繼續走下一步,若大陸態度反覆或是保守,其他國家就會觀望。


  中韓簽署FTA之後,台灣的下一步關鍵在於如何建立「互信」基礎,不僅是內部需要凝聚共識,兩岸之間也必須要建立起互信橋梁。


  面對區域經貿整合,台灣未來有幾個方向。我們可以先與大陸簽署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再藉此加入區域經貿整合。


  但實際上的問題是,當前民眾對此並不信任,大陸方面也從未承諾簽署兩岸相關協議後,台灣就能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最壞的狀況,台灣還可能淪落只有兩岸協議,其他通通落空,這是民眾憂心的事。


  另外一條路,台灣則可兩岸協議、區域經貿整合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宛如齒輪的概念,兩者互相帶動。但儘管如此,兩岸之間也要建立互信,因為大陸方面也會擔心一旦讓台灣加入TPP後,台灣會不會再也不回頭。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對台灣而言都是一條險路,不管走哪一條都有副作用,也都有風險,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民眾信任感,讓民眾信任政府可以帶我們走出這條險路。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口述,記者鄭杰整理

資料來源:2014-11-11/經濟日報/A5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