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在地緣政治漩渦中前行 台灣CPTPP挑戰升級

今年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執行委員會,日前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討論包括台灣在內等7國的新申請案。在聯合宣言中決議立刻啟動與烏拉圭的加入談判,而對印尼、菲律賓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申請,預計可望在 2026 年「視情況啟動」。

另外在去年成立工作小組的哥斯大黎加入會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也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談判,哥斯達黎加可望繼英國之後,成為CPTPP另一新成員。

此次包括台灣、中國大陸、烏克蘭及厄瓜多的申請案,仍然沒有實質進展。事實上,印尼、菲律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均是「後發先至」,其中菲律賓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還是今年才提出申請,但已有具體進展。台灣在2021年9月申請加入CPTPP,已經5度叩關,迄今仍未能順利成立工作小組,取得談判門票。

雖然台灣在制度透明、法規一致性與貿易自由化等面向,高度符合 CPTPP 高標準,並優於所有的申請國,但入會始終受政治因素而非經濟條件所限。中國大陸以「一中原則」持續阻撓台灣國際參與,並在台灣申請 CPTPP 後立即以政治理由否定台灣資格,反對台灣加入。

美國淡出區域經貿舞台後,中國大陸更積極深化與CPTPP成員國的雙邊關係;在影響力擴大下,使各國在處理台灣申請時必須考量大陸立場,形成台灣入會的主要阻力。

此次會議清楚呈現申請加入的「排隊順序」,且隊伍已明顯拉長,台灣仍未進入優先處理的前段名單,顯示未來加入之路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議題廣度與深度 與時俱進

本次會議完成CPTPP 成立以來首次「一般性檢討」,為後續強化協定運作奠定關鍵基礎。成員國並同意設立常設性的單位,負責協定執行與運作;也決定在投資、國營事業、創新、性別主流化、經濟脅迫與市場扭曲等領域展開更具體行動,以提高協定的完整性。

CPTPP 早已超越傳統商品與服務自由化,未來也加強推動電子商務、綠色與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等新興議題;同時將協定塑造成更具包容性與永續性的貿易安排,特別強調婦女、原住民族與中小企業在區域經貿中的實質參與。另外,面對氣候變遷的環境危機,未來也會全力提升在全球永續挑戰中的應變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聯合宣言首次將「經濟脅迫」納入核心語彙,表示反對利用經濟依賴作為施壓手段,強調 CPTPP 將合作嚇阻並降低相關風險。此可視為針對中國大陸經濟脅迫行為的回應。

擴大中的CPTPP磁吸力

CPTPP 的吸引力正快速擴張,不僅正式申請加入的國家持續增加,也有不少國家表達加入的意願。CPTPP約外溢效應也體現在區域組織的合作上。

本次會議期間,同步分別舉行了 CPTPP 與東協、歐盟的對話,聚焦在貿易多元化、供應鏈韌性、以及數位與綠色轉型等重要議題,CPTPP 已成為各主要區域組織對接的核心平台。

雖然未來合作程度仍待觀察,但已顯示出CPTPP 的「制度性磁吸力」正在提升。

中國申入CPTPP  仍無進展

美中貿易戰與全球供應鏈重組,使中國重新意識到 CPTPP 的戰略價值,擴大推動加入 CPTPP 力度。中國大陸多次宣稱「完全具備符合 CPTPP 高標準的能力」,並強調中國大陸加入將有助於鞏固多邊主義,並可為區域帶來經濟利益。

其次,中國大陸於 9 月宣布未來不再於世界貿易組織(WTO )談判中援引「開發中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身分,被解讀為向國際宣示有能力履行高標準規範的訊號。

不過在CPTPP的領域中,各國對中國改革意願仍普遍有疑問,特別是在國營企業補貼、資料流通管理、數位貿易、邊境措施透明度等敏感領域中國並無明確改善跡象,所以對中國申入持保留立場。中國大陸也經歷5度叩關,但仍然在原地踏步。

台灣應多管其下 尋求突破

未來6年,CPTPP 將由越南、祕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與英國輪流擔任主席國,而主席國在議程安排主導上具有相當影響力。台灣面臨的首要挑戰是這些國家未曾支持台灣申入案,立場傾向中國,勢必使台灣的入會程序遭到延宕。因此,台灣不能寄望主席國態度自然轉向支持,而必須主動建構使各國認為「台灣加入更能符合自身利益」的框架。

在制度面,台灣應持續以國內法規對接 CPTPP 的高標準,包括電子商務、跨境資料流動、國營事業透明度,以及環境規範等領域,展現台灣具備「準會員」制度的成熟度。

而在經貿與供應鏈方面,台灣必須使各成員清楚看到納入台灣的實質利益,例如半導體供應穩定、數位安全能力、綠色科技能量與中小企業動能。

特別是本次聯合宣言首次納入「經濟脅迫」議題,明確表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來操弄依賴關係。台灣未來在對外溝通上,應強調台灣與CPTPP價值相容,並將台灣定位為「最了解經濟脅迫風險的精實供應鏈夥伴」,而不是單純「想加入的經濟體」,以爭取更多支持。

在兩岸議題上,台灣應避免讓國際社會將 CPTPP 視為兩岸零和對抗的場域。若能以「高標準一體適用」而非排他性論述作為基調,將有助於降低各國面臨的選邊壓力,而在評估台灣申請時更具廻旋空間。

整體而言,台灣要突破目前的僵局,不能依賴偶發性的外交契機,而必須在制度接軌、供應鏈合作、兩岸敘事與利益結盟等面向同步推進;使成員國逐步形成「台灣加入有助提升區域整體利益」的認知,CPTPP 才有可能開啟台灣談判的大門。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雲/雲論2025年11月24日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