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擊經濟學人「台灣病」 中經院長點出台幣不升值真正原因

近日《經濟學人》以專文討論台灣貨幣政策,用「台灣病」形容台幣遭低估問題。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為,《經濟學人》過去從「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到「荷蘭病」,如今再談「台灣病」,反映外界在AI浪潮下重新關注台灣,但其中多項推論恐欠缺對本地結構因素的理解;他分析,央行不願放手讓台幣升值,最大的考量可能是就業。

連賢明指出,大麥克指數並不能直接適用台灣,因國內水電、瓦斯、交通等公用事業價格長期受到高度補貼,尤其水電、瓦斯對食品成本影響重大,若價格回到市場水準,食品價格將明顯上調,僅以大麥克價格比較台幣是否低估並不合理。

由於《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經常性盈餘占GDP比率偏高,在2005-2015年在5-10%左右,近年更因AI浪潮攀升至約16%,這些超額盈餘在國內投資市場沒辦法消化,超額儲蓄轉成持有大量美國債券,若台幣升值過快或過多,可能演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連賢明表示,數據偏高,可能反映了早年台商大量在中國大陸獲利卻無法匯回的利潤;而巨額順差轉換成保險公司的債券的這項風險,過去已有學者提出,卻直到《經濟學人》點名,才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至於外界質疑台幣多年未顯著升值,是否因央行受到出口廠商壓力,連賢明坦言「從某個角度講的確是」,但亦須顧及產業現實。他指出,2008至2018年間台灣電子五哥毛利率偏低,匯率波動會直接攸關企業競爭力,甚至曾出現台積電(2330)董事長公開批評台幣相對韓元升值30%,削弱競爭力,並指稱央行總裁應負責的情況,可見出口產業對匯率的敏感度極高。

連賢明認為,台灣央行在匯率上的核心考量其實是就業,自2000年起台商大舉赴中投資,評估對中投資規模應逾5,500億美元,常駐中國大陸人口超過一百萬,使得本土投資不足、內需疲弱。在此情況下,台灣除了dotcom泡沫期間失業率一度升至6%之外,其餘多年多維持在4%以下,與日本長期不景氣但低失業率的情況相似。在這種經濟結構下,央行多以韓元、人民幣、日圓等主要競爭對手匯率為參考,以維持台灣的充分就業。

他也指出,近年產業分化更使政策操作陷入兩難。一方面AI供應鏈因美國科技廠商需求強勁而火熱,今年台灣對美順差估計可達約1,200億美元,其中約95%來自AI產業;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則在中國大陸廠商削價競爭與美國關稅壓力下表現低迷。這使得貨幣政策難以兼顧:若依國際收支,台幣應升值;若依傳產競爭力,業者則希望匯率貶值。同樣地,景氣好應升息,但不景氣產業則希望降息,形成政策拉扯,成為目前政府財經政策困難的主因。

資料來源:2025-11-18 18:07 經濟日報
記者:洪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