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做不到RE100」 碳權交易所:沒加入的才是好公司

我國碳權交易所於去年8月正式成立,碳權不只帶動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也成為我國淨零減碳的重要政策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碳權交易所於去年8月正式成立,碳權不只帶動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也成為我國淨零減碳的重要政策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碳權交易所於去年8月正式成立,碳權不只帶動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也成為我國淨零減碳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不只政策工具,減碳與淨零的倡議也有「鞭策」之效。不過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過於理論化,其標準對製造業而言實務達成困難,未加入SBTi的企業有可能是誠實面對自已能力與股東的「好公司」。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網絡今天辦理「碳權品質停看聽:什麼是『好的碳權』?」講座,各方專家及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均受邀參加。

  田建中表示,自願性碳市場提供一個穩健且全球化、可量化、企業可負擔得起的氣候調適機制,透過使用符合品質的碳權進一步走向碳中和,去年底發布的國際碳中和標準ISO 14068-1是世界上第一個關於如何量化、減少與平衡組織或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標準,包含納入巴黎協議的2050年淨零為目標,將邁向碳中和視為必經過程,企業需公佈碳中和路徑、維持碳中和計畫(包含財務及人力資源規畫),進一步激勵低碳創新技術發展,而「移除類型」較「減少排放類型 」碳權有更佳的效益及市場價格,也藉此消除漂綠的行為,是台灣在減排淨零的「救星」。

  田建中也表示,針對SBTi,自己拜訪的國內知名大企業也認為,如果加入SBTi了卻跳票是在欺騙股東,近期連國際大廠(如Amazon)亦退出SBTi的後續影響,務實由製造業的角度看減碳問題,台灣企業是國際產業鏈的一環,SBTi過於理論化,製造業要減碳根本沒有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正視企業自身所處的環境及減碳能力,對於未加入SBTi的企業不一定是不好的企業,有可能是誠實面對自已能力與股東的企業,反而是好公司。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表示,短期內全球要實現淨零是無法做到的,因為現階段不存在商業化的負碳技術,所以只能盡量減碳,也因此才有碳權抵銷和補償的概念,但也讓社會批評企業恐透過碳權「漂綠」的狀況出現。

  劉哲良指出,漂綠的風險樣態包含購買碳信用額度來補償自身的碳排放而非積極採取措施減少實際排放量;企業可能利用碳補償對外宣稱其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影響,誤導消費者以為自己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對環境沒有負擔;以及部分減量專案因技術限制,在計算減排效益時存在著高估的風險等,「說得比做得多,就是漂綠。」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08-22
記  者:李柏澔
原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7842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