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早收計畫開放大陸進口對我產業之影響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ECFA早收計畫開放大陸進口對我產業之影響
編號:PR1489
作者:王文娟
出版日期:2014.01

ECFA 簽署後,新一波國際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正在發展,尤其是在東亞與亞太地區,雙邊 FTA 已逐漸被區域型多邊 FTA 所取代,由美國主導推動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以及由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新興的區域整合勢力,臺灣面對的國際挑戰有增無減。為避免被邊緣化,無論是雙邊或區域型的 FTA,我須積極尋求可以參與的機會,面對持續市場開放的展望,兩岸 ECFA 適足以作為試點展開。 

ECFA 實施三年以來,早收清單產品的關稅均已調降至零,對我進出口貿易已發揮一定效用,惟出口成效不如原先預期,部份是因清單降稅項目有限且降稅幅度不大,部份則是受大陸市場景氣疲軟或我產品競爭力不如其他國家所致。但進口方面,部份早收產品,臺灣自大陸的進口呈現取代他國進口現象,但部份產品卻未見顯著的轉向情形,關稅顯然不是決定貿易交流的惟一因素。此外,若利用產業內分工指數觀察早收實施前後的變化,改善與未見改善的產業各半,反映早收實施成效並非全面性,關稅以外之因素可能更具影響力。不過,依據我早收產品篩選原則,我已不生產或產量不足是優先納入清單的產品,因此中國大陸成為我早收清單中不少產品之主要供給來源,加上大陸低廉中間產品之優先原則,是有利於我加工生產成本的降低。惟部份係取代來自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之進口,加上我半成品之進口不需經檢驗,而進口後的產品流向亦缺乏監管機制等,產品品質的疑慮確實是多數業者關注的課題。 

本研究針對石化業、紡織業、電機電子業,以及金屬製造業的業者進行直接訪談,以瞭解早收實施降稅後,中國大陸的進口對我產業及產品品質之影響。綜合各業訪談結果,早收實施至目前為止,業者普遍認為影響有限,一方面是我各產業發展至今,上下游整合均極為緊密,且能提供國際大廠客製化服務,加上對產品品質和交貨期的精準掌握,因此極具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則是當初篩選早收清單的原則,排除了我較易受影響的產品與產業。加上,早收產品項數有限,對個別業者生產線的影響極端輕微。雖然對整體產業的影響不彰,但多數業者對未來大陸產品的全面進入仍表憂心,尤其是下游的終端消費品,一旦被大陸低價產品取代,會衝擊我產業供應鏈的完整性,讓中上游業者的經營陷入困境。另外,隨著兩岸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有些業者表示大陸臺商大廠透過投資布局,其回銷極可能影響我國內中小業者,造成「大者恆大」局面。整體上,鑑於兩岸未來將持續開放,面對市場自由化的競爭挑戰,絶大多數業者已積極思考高值化、共同研發與創新、產品市場區隔化等因應對策,如人纖與工程塑膠領域朝高階製程的光學薄膜、尼龍與棉布交織的機能性布種、螺絲螺帽的朝汽車零組件發展等。 

對大陸產品的品質,我多數業者表示標準化生產流程縮小兩岸產品品質差異性,尤其是中間原料財,但也因為如此,相同品質產品的生產成本差距有限,而且我市場規模小,大陸業者針對我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線的意願不高。因此,大陸低價產品可能存在品質的疑慮,尤其是產品性能、品質等辨識力較弱的貿易商,進口低廉而品質較差產品的風險會相對高。業者呼籲政府應加強邊境與市場抽檢等,以降低使用安全的風險。更應注意的是,工業用半成品的進口因無相關安全法規規範,又缺乏進入我市場後的流向監管機制,在國內極易引發消費者安全顧慮,而加工後轉出口第三國市場,更將影響我 MIT 產品的形象,進而衝擊我出口導向產業的發展。手工具業、紡織業、照明業等均建議政府進一步強化「原產地」及「MIT 標章」等相關認證標章之功能,以排除他國產品以臺製產品出口,而影響我產品品質形象。 

綜合研究與訪談之結論,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一、 「貿易自由化」為我應加速推動之政策方向,相對於我貿易之主要競爭對手,我國出口至歐美地區均仍須負擔關稅,此對我業者已構成極大的競爭壓力,多建議未來降稅之協商宜一次到位,並明確化降稅期程,以利業者進行最適化之生產調整。此外,為減輕我中小企業或弱勢產業的受損情況,應擬訂具體的輔導與補償措施。

二、 市場開放後價格競爭雖係自由市場之常態,但低品質產品的低價競爭,不僅不公平且亦影響社會安全,而為保障我消費者權益,建議政府應進行較高頻率的邊境進口抽驗與市場抽樣檢驗。此外,消費安全問題可能肇因於消費者對產品使用標示輕忽或相關資訊不足,但經媒體過度報導後,極易引發社會疑慮,建議政府應積極對消費者宣導正確的產品使用觀念,以降低因資訊不充份而引發問題之可能。

三、 對消費財之進口宜加強CNS標準檢測驗證機制,必要時納入應施檢驗產品項目,而中間財之工業用半成品進口則宜強化MIT標章驗證機制之建立。 

四、 建議在後市場檢驗之外,逐步建立起「預先把關、建立追溯」之「預市場」管理機制,以兩者併行來為我消費安全把關,例如歐盟的REACH登錄,即是預市場管理機制的一種。預市場管理是未來發展趨勢,很多國家都已開始往此方向走,包括中國大陸。 

五、 為促進對歐盟出口,應加強協助業者因應歐盟進口相關法規之檢測驗證機制,尤以REACH註冊是業界表示最需政府之協助,主要在於當前臺灣仍未有符合歐盟認可的REACH檢測機構。符合REACH規範,除將影響我產品在歐洲市場的流通外,通過高門檻的REACH規範,更可區隔臺灣原產產品與其他產品(如大陸產品)之優劣。 

六、 加強國內上下游業者的整合,形成共同研發、開發與行銷體系,以因應多樣化之客製化需求,是突破成本價格劣勢的競爭模式,政府應積極鼓勵業界的上下游與跨領域的策略聯盟。 

七、 我管理、行銷與技術人才的流失與不足問題,隨兩岸開放而日趨嚴峻。企業內部培訓員工的高流動率、產業公會授課能量無法滿足業界的多元需求、以及忽視退休專業人員的回流等,均導致我中高階人才的快速流失,形成產業人才斷層與短缺現象,建議政府應儘速研擬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