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商普查資料看臺灣中小企業之發展特色與變遷趨勢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由工商普查資料看臺灣中小企業之發展特色與變遷趨勢
編號:PR1580
作者:吳惠林
出版日期:2014.10

本研究利用行政院主計總處(以下簡稱主計總處)之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以下簡稱工商普查)資料,透過文獻回顧、指標分析以及量化實證模型,包括迴歸模型(OLS)以及分量迴歸(QR),綜整分析不同產業之不同企業規模(區分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微型企業)之營業績效與變遷趨勢。結果發現: 

1. 臺灣企業家數持續成長,尤其以微型企業家數與成長最多。 

2. 平均每受僱員工生產總額及實際運用資產依企業規模別而遞增。 

3. 製造業大型企業之外銷比率明顯高於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外銷比率較高者,主要以橡膠製品製造業(42.92%)、機械設備製造業(32.21%)較高。 

4. 廠商國際化策略以「與國外進行服務或勞務交易」之家數最多,達27,268家,比重約2.301%。 

5. 國際化程度明顯與企業規模呈現正相關,大型企業之策略選擇言,以「與國外進行服務或勞務交易」最為普遍,比重32.927%,但中小企業之比重僅為1.353%。 

6. 不同規模之國際化布局策略選擇有別,就大型企業而言,「有對國外企業具控制能力」與「國外進行服務或勞務交易」之相關係數0.3586較高;中小企業之國際化布局,以「有對國外企業具控制能力」與「設有國外分支單位」之相關係數較高,為0.6493。 

7. 中小企業之傳統產業並不等同於競爭力的弱勢,經指標評比後,中小企業具競爭力的產業中6項(不到1/3)屬資訊電子產業,其餘均為傳統產業;而18項服務業中,7項屬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另11項屬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能在原本扎實的基礎上求新求變的傳統產業,更有利基;而服務業若能把握生活創意與政策開放、產業結構調整契機,也能創造優質競爭力。 

8. 服務業之微型企業增加較工業明顯,且競爭力複合指標值平均數的成長率高於大企業。 

9. 不同產業之每受僱員工實際運用資產與研發支出對每受僱員工營業利潤都具有正向影響。若能提增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之資產支出或研發支出,將能創造更多利潤。 

10. 根據實證估計結果顯示,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之每受僱員工營業利潤,在多數產業具有較佳表現。 

11. 根據實證估計結果顯示,產業每受僱員工營業利潤在以2001年為比較基準情形下,多數產業2011年較為2001年或2006年為佳。 

至於相關建議,包括: 

1. 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之每受僱員工實際運用資產與研發支出,相較大型企業有相當倍數差距,凸顯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在產業環境轉變下,籌資資源以及創新研發之不易,因此,中小企業的競爭環境更值得關注。 

2. 臺灣企業之國際化布局仍以大型企業為主,而微型企業限於人才、資金,海外布局更難有所突破。但是值此網路時代,如何透過社群網路與行銷平台,藉由網路、雲端科技、無實體化通路,以及臺灣之科技優勢等,將在地隱形冠軍推出國際市場,連結商機與供應鏈,加強海外布局能力,實有其必要性。 

3. 傳統產業之發展,尤其在就業市場的貢獻有其重要性,但根據評選結果顯示,具發展警訊的產業亦多為傳統產業。若以就業規模的角度來看,政府或需考慮挹注更多資源作傳統產業整體轉型支援的規劃。

4. 具發展警訊或發展中的服務業,多屬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且多與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有密切關聯。建議具發展警訊產業應就技術或相關知識需要進行調整轉型,且同時向新興的領域發展,而相關人才培育、招攬等規劃,應為政府挹注資源予以協助的方向。 

5. 雖然2011年工商普查已加入企業進行國際化策略選擇等相關問項,但全球化潮流下,廠商國際化策略選擇之方法、模式增多,且有相當比率非透過正常管道,建議整合政府資料,如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以及中央銀行等,透過資料之勾稽、對照,或能更真確掌握廠商之國際化實況。 

6. 因工商普查每5年調查一次,時間間隔較久,不易快速反應企業營運之變化,建議於普查年之外,亦可進行產業之抽樣調查,以利資料之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