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風暴時期,全球經貿環境的變遷為科技產業的國際競合關係帶來衝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後 ECFA 時期及中日韓 FTA 重啟談判等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現象,使臺灣產業科技發展面臨著新的考驗,臺灣科技產業如何面對及因應嶄新的經貿環境、動態的產業及技術競合關係,是目前亟待思考的問題。如今我國之前瞻性產業科技政策規劃,應不僅須具備國家長期發展的願景架構、產業共識的形成、政策規劃之基礎與依據、行政資源有效配置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跳脫「追隨者的框架」,瞭解未來趨勢的狀況與現實的差距,尋求創新與機會,訂定長期發展的目標策略與因應之道。由於現今臺灣面臨的問題牽涉到的議題極廣,國內產業結構、國際局勢、區域發展、貿易自由化、國際廠商策略、國家願景定位等等的因素彼此交錯,因此臺灣最適的產業政策也必須是同時整合了動態因素(dynamic)之後形成的最佳策略。
在全球化競爭趨勢及產業結構不斷改變的衝擊下,鼓勵國內產業朝創新前瞻方向轉型已蔚為當前各國產業科技發展上的風潮,而現今單一知識體系已不足因應在地和全球性重要課題,必須以國際創新的開放態度將外部策略夥伴之資源與創意,挹注至國家之產業發展策略中,俾增進雙方產業的知識能量與擴散,達到互補互利的效果。目前台灣需要的不僅是強化創新生態體系內部的連結,更重要的是將本地的生態體系與全球的創新資源進行策略性的整合。從過去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不管是台灣、南韓或以色列等,其成功的背後都與全世界最大創新生態體系「美國矽谷」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
長久以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憑藉著就是傲人的創新生態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一個由政府、企業、學校及科研機構等以振興產業創新為目標下所發展出來的共存共依的生態體系。而如今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型態及結構已經發生巨變,重要產品成敗的關鍵往往取決於創新生態體系的競爭力及其內部的連結。台灣如何在後 PC 時代佔據價值鏈的高點並進行專利及產業的佈局,這是當前業界及政府應積極思考的問題。台灣現在必須從技術密集轉到創新密集而到達另外一個里程碑或轉捩點,這就需要將創新生態體系四個元素:技術、人才、創業、資金串連在一起來,並與美國矽谷及中國大陸等連結。要如何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體系並發展策略性的新興產業,這必須要從強化生態體系內部的連結著手。所謂新產業新技術新創新,除了政府科技預算必須有效配置在前瞻技術及關鍵專利的開發上,在產、學、研三方的技術創新合作及新創(startups)與創投(venture capital)的參與也是建構新興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且缺一不可。
當台灣要發展新興科技產業時,與世界其他重要的創新生態體系 如美國(矽谷)、中國大陸等的策略性緊密銜接,借力使力產生綜效,並在技術、人才、資金上取得先機,這才是成為產業競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為了因應行政院訂定「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等重大政策的推動,本計劃在新興產業上以 LED 與智慧綠建築為例,策略性發展上述產業成為台灣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並深入研究綠能/節能產業在國際創新策略合作上產生之綜效,建構台灣整體經濟及產業發展策略。另外,借鏡標竿國芬蘭國家創新體系、Nokia 的崛起與消退,思考台芬產業及產業科技之國合策略與契機。
以下為根據本文之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與策略: 在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與思維方面,(1)政府在產業發展中 絕非萬能;(2)產業國際競合關係需要新思維。
在提升台中美技術創新的綜效方面,(1)善用台灣國家創新系統 優勢串連美國和中國大陸,形成台中美三角策略研發合作關係;(2)在跨國研發合作上,針對美國與中國大陸採取不同的創新策略合作模式:1)利用台美創新合作向上提升;2)利用兩岸創新合作向下延伸; 3)在美中創新合作中台灣更應取得更有利的戰略地位以提升總體經濟效率;3. 強化台美創新合作關係,發揮技術擴散效率與經濟效率優勢,對中合作應重視差異化創新策略維持長期競爭優勢;(4)吸引國際資金人才,改善台灣國家創新體系技術擴散效率不佳;(5)LED 產業提升創新綜效的策略:1)深化專利佈局的思維,專利開發應重質不重量;2)競爭型態從技術競爭強化為多元化、差異化競爭;3)以創新應用為首,向上連接技術大國,向下延伸新興市場;(6)提升智慧綠建築創新綜效的策略:1)延伸台灣綠能/節能產品製造優勢,發展成為更高附加價值的系統及服務;2)推動國內智慧綠建築市場,累積 SI 能量以開發國際市場;3)參考美國產業發展機制和政策並與中國大陸截長補短共創雙贏。
在強化我國新興產業創新生態內部連結方面,(1)從不同利害關係人角度了解產學合作的「困境和問題」而從本研究中達到「分析與因應」;(2)透過專責中間機構可將大學的研發能量加速轉化成為更有商業價值的實體;(3)藉由成立符合台灣需求的 ERC 重新強化大學與產業的研發連結;(4)大學應思考如何策略性的減化產學合作中在人力多重委託關係的衝突;(5) 應透過產與學的密切合作創造新興綠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及創業能量。
在創業/創投在創新生態體系的角色方面,(1)以創業、創投注入創新生態體系活水;(2)要建立完善之創新創業生態環境;(3)利用創投強化新興綠能節能產業之發展;(4)輔導創業、引導創投以活化新興產業。
在國合策略及芬蘭標竿國之借鏡與啟示方面,(1)國合策略:1) 國際合作必須要有策略規劃;2)必須要確立產業及產業技術策略合作項目;3)必須要確認國合優先策略推動項目;4)必須要建構國合策略分析平台;(2)標竿國芬蘭之借鏡與啟示:1)芬蘭之科技創新體系成功推動經濟發展;2)芬蘭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以提升競爭力;3)芬蘭高度重視國內中小企業之發展 ;4)潔淨技術為芬蘭新一代之優勢產業;5)新興產業崛起撐起後 Nokia 時代的芬蘭。
以下為根據本文之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議: 政府在產業發展上的策略思考與應有作為方面,(1)政府在產業發展上應有的作為;(2)台韓產業應跳脫傳統競爭思維,思考更具策略性的合作模式。
提升台中美技術創新的綜效方面,(1)加速推動與科技領先國之技術合作;(2)增加與科技追趕國之交流;(3)對內加強學術及研發單位與產業之連結,對外推動國家級研究單位與國外產學研領域發展合作關係;(4)持續推動長期研發基金;(5)強化兩岸 LED 產業交流平台,建立公平競爭機制與兩岸共同品牌;(6)政府相關專利智財布局計畫上應以產業及業者的真正需求為主;(7)藉由外交國合機制協助 LED 廠商拓展新興市場;(8)政府參考國外做法強化我國智慧綠建築之經濟激勵政策與推動制度;(9)訂定共同認證體系並成立產業聯盟,有效推動台、中兩岸產業深度合作;(10)加強推動我國智慧綠建築之落實,以提升經濟效益並達到永續發展。
強化我國新興產業創新生態內部連結方面,(1)以現有產學合作推動機制為基礎,成立符合台灣需求的 ERC 以彌補學界與企業界研發合作的落差;(2)政府訂定大學相關產學評鑑指標與誘因機制,提升良性的產學合作成長;(3)政府出版產學合作白皮書或專門報告;(4)政府輔導大學推動產學合作的策略性人力資源發展;(5)整合學界資源以發展產學合作的群聚效應並強化政府跨部會推動產學合作:1)整合學界資源以發展產學合作的群聚效應;2)強化政府協調機制與跨部會推動產學合作。
創業/創投在創新生態體系的角色方面,(1)思考設立 Start Up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增強創新及創業能量;(2)以技術股之修訂方案增加創業風氣;(3)加速推動有限責任合夥制(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4)在新興綠能產業發展方案中明列創業為重要指標。
產業及產業科技國際合作策略方面,(1)國際合作項目上一定要有策略;(2)國際合作執行上一定要以產業為主;(3)國合策略規劃與執行單位應有所區隔;(4)推動以智庫為核心的國合策略研究單位;(5)加強台芬民間和產業間的交流才能達到實質國合效益;(6)台芬國合產業別上以對我國策略性產業發展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