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 氣象局提供的氣象資訊相當多元並已具相當高的準確性與及時性,部分已是全民熟悉且經常運用在興利或避險等目的。為追求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氣象資訊的重要性和潛在效益還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由於氣象資訊是一個公共財,政府免費 提供,沒有市場交易,以致於沒有市場交易價值。因此,有必要建立可量化氣象資訊價值,適於我國經濟與社會環境的氣象資訊價值評估模式,用於分析氣象資訊軟硬體投資的成本效 益,協助政府有關氣象資訊最適投資的決策。本研究以實際案例分析氣象資訊應用經濟價值的評估結果(案例是農業領域並運用了至少兩個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同時根據問卷調查的評估結果,說明建立從前端到終端氣象資訊服務架構的要素與建議。
研究成果
本研究透過結合市場價值評估法的規範性決策模型,配合實際可取得之次級資料以及學理上的假設,進行氣象預報資訊對於農業應用上的價值推估。同時本研究也進行全國 400 份農糧作物生產者到戶親訪的抽樣調查工作,以評估氣象資訊在農耕作物生產者對於應用氣象資訊的經濟價值。另外,本研究與農委會農試所共同合作進行對於『農業氣象諮詢系統』的個案研究並瞭解此一系統目前的使用狀況,並評估該系統對於使用者的氣象資訊價值。
研究成果
本研究透過結合市場價值評估法的規範性決策模型,配合實際可取得之次級資料以及學理上的假設,進行氣象預報資訊對於農業應用上的價值推估。同時本研究也進行全國 400 份農糧作物生產者到戶親訪的抽樣調查工作,以評估氣象資訊在農耕作物生產者對於應用氣象資訊的經濟價值。另外,本研究與農委會農試所共同合作進行對於『農業氣象諮詢系統』的個案研究並瞭解此一系統目前的使用狀況,並評估該系統對於使用者的氣象資訊價值。
本研究初步勾勒出來「前端到終端氣象資訊服務架構」如下圖所示。
針對氣象預報資訊價值的評估,本研究主要成果探討如下: 一、本研究以在氣象文獻當中經常使用的規範性模型進行氣象資訊價值的計算,假設農作物生產者完全信賴氣象預報來採取防災或不防災的動作,各動作有其相應的預期報酬;但是氣象預報與真實天氣事件的發生有差異,此差異即為 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在此所評估的即為當差異降低,生產者預期報酬提升的變化,此即為氣象資訊的價值。準確度由基準提升至完全準確,隨著預測發生機率的提高氣象資訊的價值由負轉正,就全部作物觀之,預測發生機率為 0.6 以上時,氣象資訊的價值開始全都為正。在氣象資訊價值為正的作物中,價值前三高者依序為「果樹」、「蔬菜」與 「水稻」,在預測發生機率為 1 時,其價值分別是 169 億元、 122 億元與 68 億元,「花卉」為 16 億元、「特作」為 8 億元,「雜糧」為 6.5 億元。然而,在此研究中,仍有許多參數設定、資料取得與模式的設計的不充分之處,有待進一步改進。因此,評估結果應注重的是質的分析,評估數字僅能供作參考。
二、 本研究以假設市場評估法,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計算六大農作物生產者對於氣象預報資訊的價值評估。透過主計總處的協助,進行全國 400 戶農家的面訪調查。以氣象資訊獲得管道來看,約有 98%的受訪者從電視獲得氣象資 訊;以氣象使用狀況與其他需求來看,整體而言,所有農民會較關注氣溫、降雨及颱風,雜糧對於氣象資訊的關注程度有較其他作物高的現象。以氣象資訊需求來看,4.3 成的受訪者有霜害資訊的需求,以雜糧及特用作物生產的受訪者人數較多。從對於氣象預報天數需求的整體分配來看,可以發現六大作物的生產者對預報天數的需求其實是分為兩大族群,主要都分佈在一天至三天的預報或是七天(一週)的預報。從氣象預報的準確度來看,雜糧生產者對於氣象預報的準確度評分較為其他作物高,再來是花 卉,稻作則較低。氣象預報對農作物的影響來看,有 41% 的農民認為氣象預報對收成有正面的影響,有 6 成的農民認為氣象預報可以減少農作收成負面的影響,其中雜糧、蔬菜及果樹有較高比例的人認為氣象預報可以帶來農作收成正面的影響;雜糧、特用作物、蔬菜、果樹及花卉的農民認為氣象預報可以減少收成負面的影響。
三、 本研究進行全國的抽樣調查份數共 400 份,根據調查結果,抗議性樣本、無法確定樣本,以及資料缺漏的無效樣本共 116 分,因此有效樣本為 284 份,佔總樣本比例為 71%。
本研究假設抽樣結果亦代表母體分布情況,因此扣除掉抗議性樣本、無法確定樣本,以及資料缺漏的無效樣本的比例後,願意出價的總戶數為 705,198*71%=500,691 戶。配合每年每戶的 WTP 區間為 1,764 元~2,861 元,可計算出我國農糧作物應用氣象資訊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區間為每年 8.83 億~14.32 億元。配合各類作物的總戶數,可進一步計算出各類作物應用氣象資訊所產生得到的經濟價值(每年總價值、95%信賴區間),分別為「稻作栽培者」:2.86 億元~4.63 億元、「雜糧栽培者」:0.39 億元~0.64 億元、「特用作物栽培者」:1.67 億元~2.71 億元、「蔬菜栽培者」:1.66 億元~2.69 億元、「果樹種植者」:2.14 億元~3.47 億元、「花卉栽培者」:0.11 億元~0.19 億元。
四、本研究團隊經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的協助,進行對於『農業氣象諮詢系統』的個案研究。首先針對該系統的十位願意接受當面訪問的會員進行深入訪談,初步發現受訪者的回答除了表示不易評估者外,回答金額分佈在每年 1,000 元~2,000 元不等,而特定農企業主則是對於氣象資訊有較高的願付價格。透過與農委會茶改場的合作來進行對於農業氣象諮詢系統使用價值的評估調查,調查對象為今年度茶業改良場茶葉進階班的學員,共計 81 名,分三次進行問卷調查。相對於全國問卷調查,茶改場受訪之 75 位茶農中有 6 成會使用網際網路、4 成會使用手機 app 觀看氣象資訊。農業氣象諮詢系統使用比例也相對較高,約有 35%的茶農曾使用農業氣象諮詢系統。茶農對於氣象準確度的評分相較於全國調查平均分數較低,原因來自於茶作通常都種植於較高海拔之處,種植地之天氣亦會受到地勢的影 響,另外「日照時數」與「蒸發量」為較多茶農需要的農業氣象資訊。受訪的茶農有 35%使用過農業氣象諮詢系 統,相較於一般氣象的使用,茶農認為農業氣象諮詢系統對茶生產過程的影響類程度類似,但願付金額高於 300 元的人數比例較多。然而,本研究針對氣象資訊與農業諮詢系統的出價進行統計檢定,發現茶農對兩類型的氣象資訊的出價並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