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已於 2016 年 8 月 16 日在蔡英文總統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中通過,明確揭示新南向政策理念、短中長程目標、行動準則及推動架構。其中,在科技方面,強調建置科技交流平臺,強化科學園區及法人跨國鏈結,推動智慧災防等技術交流。
為有效提升我國與東協地區的科技合作關係,有必要掌握中國大陸、印度推動與東協國家的科技合作推動模式、重點領域與重要績效,一方面得以區隔中國大陸的角色,另一方面亦可埋入兩岸於東協地區科技合作的機會。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大陸的創新連結模式,透過掌握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國的科技合作布局,尋求我國新南向政策推動與東南亞的創新連結,包括我國與新南向地區進行合作協商機制和對話平臺,有效結合新南向政策效益同時提升合作關係。
一、 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創新連結政策與發展趨勢
為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我國歷屆政府皆曾提出過南向或南進政策。一是李登輝在 1993 年公布的南進政策說帖,二是陳水扁在 2002 年重啟「南向」政策,三是馬英九在 2008 年提出的東協 10(東協十國)+3(中日韓)+1(臺灣)政策;目前的「新南向」政策是多元面向的連結不限於貿易與投資層面,並強調臺灣與東南亞的雙向交流。本研究根據投審會對臺商與東南亞投資事業 2009 年至 2015 年的營運狀況調查資料,分析臺灣與東協的技術連結與研發網絡,包括進行研發活動的動機、技術來源,以及合作對象等。整體而言,臺商在東南亞的研發創新動機是「市場導向」,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生產成本且提高效率,海外子公司主要技術來源為我國國內母公司與臺灣研發機構。
二、 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家建立創新連結的策略與措施
中國大陸與東協主要透過中央、地方以及特區政府三個層次,發展創新連結。第一,中央政府之間,主要是 2012 年由中國大陸科技部與東協科技委所共同啟動的「中國大陸-東協科技夥伴計畫」。其中,農業、資通訊、能源與環保,為東協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重點。並透過中國大陸-東協科技聯委會(China-ASEAN Joi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CAJSTC)進行協調。雙 方雖已在農業、生物科技、食品、能源、中醫藥、太空科技、地震、海洋科學等領域實施多項合作項目,但相較於與歐美先進國家的科技合作,中國大陸與東協間的科技交流仍停留在資訊交換、經驗分享和人才培訓等低技術性層次階段,目前並沒有較深入的進展。由雙方科技主管部門所推動的「中國大陸-東協科技夥伴計畫」,即為目前雙方科技合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活動。
中國大陸-東協博覽會為雙方產業科技交流最重要平臺。博覽會中設有「先進技術」展區,主要展示中國大陸在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光機電與電子訊息技術、現代農業技術三大部分的科技發展和對外合作成果,中國大陸與東協企業透過此平臺展開交流,同時雙邊科技管理機構協助各國企業間的技術移轉與合作。
其次在地方交流上,則以廣西為對東協國家主要的交流視窗。主要之合作活動有:
(1)建設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2)深化商貿物流合作,以中國(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核心,推動認證、計量、海關等標準的互認合作,促進國際貨物運輸便捷化、(3)打造跨境產能合作示範基地,以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馬中關丹產業園區的「兩國雙園」模式作為國際產能合作的模範,積極的推進中越、中印尼、中新等合作區或產業園區的建設、(4)深化與東協及絲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第三,在特區合作上,香港政府的思維是依賴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策略尋求自身的發展機會。香港先透過 CEPA 與中國大陸完善「投資協議」、「經濟技術合作協議」,使 CEPA 成為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全面自由貿易協議,進而發揮香港作為「平臺」的功能,協助自身、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的企業在三個國家/地區發展。除作為中國大陸企業投資東南亞的橋樑外,也可介接東南亞的企業投資中國大陸。例如泰國蔔蜂集團即以香港做總部;部分港商也是借助中國大陸各類支援服務,進而跟隨下遊客戶投資東協。
三、 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家的創新連結案例
共建聯合實驗室是中國大陸-東協科技夥伴計畫下的重點項目之一。主要以中國大陸與東協各成員國雙邊合作的方式進行。主要根據東協成員國的需求,由中國大陸科技部與合作國科技主管部門,支援雙方的研究機構合作建置聯合實驗室。具體合作內容主要包含硬體設備建置、人員交流培訓、技術轉移和孵化、連接中國大陸其他技術資源,其他雙方認為有必要的合作內容等。
此外,境外經貿合作區已成為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國大陸目前在東協投資並通過考核的合作區包括:(1) 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2) 中寮-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3)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4) 泰中羅勇工業園;和(5) 越南龍江工業園。另外,由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兩國政府共同開創的「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分別在馬來西亞關丹和中國廣西欽州建立兩個產業園區。
四、 印度對東南亞國家建立創新連結的策略與個案
2014 年印度莫迪(Modi)總理推出「東進政策」,對亞太地區國家外交策略的上位政策。目標是透過持續參與雙邊、區域和多邊的組織/會議/計畫,促進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及與亞太地區國家建立戰略關係。在實際執行上,則以「東協-印度合作行動計畫( 2016-2020 )」為主軸,並由東協 – 印度工作小組( the ASEAN-India Working Group)負責推動。主要涵蓋經濟合作、政治與安全合作、海事合作等七大領域;其中經濟合作則包含貿易和投資、金融、能源、運輸、糧食、農業和林業、資通訊技術、旅遊、礦業和自然資源管理、科學、技術與創新。
在印度與東協的科技合作方面,主要是印度單方面資助與軟硬體技術輸出,與東協國家進行科技合作。發展領域有資通訊科技、生物科技與太空科技。主要成果大致有:東協-印度科技數位圖書館、東協-印度虛擬知識產權研究所、科技資訊與商業化中心、 IT 人才培訓計畫、印度-柬埔寨卓越人才發展中心、熱帶水果和蔬菜加工技術改進和產品開發、糖的替代品開發、分享印度衛星 OCEANSAT-2 和 RESOURCESAT-2 所收集的圖像、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 ISRO)在越南胡志明市建立追蹤、數據接收/圖像處理站等。
最後,也可觀察到印度的大型企業也積極與東南亞從事科技合作,例如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和新加坡管理大學(SMU)資訊系統學院合作成立 TCS-SMU iCity 實驗室,研究智慧城市所需的 IT 解決方案;印度 Bajaj Auto 汽車對印尼公司 PTBAI 員工進行培訓,PTBAI 也將印尼機車市場需求資訊回饋給母公司,進行雙向的知識移轉。
五、 東南亞國家特定領域/主題的合作平臺
目前,中國大陸主要透過「瀾滄江-湄公河合作」(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LMC)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在 2014 年 11 月第 17 次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倡議進而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成員為中國、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此合作機制希望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與現有亞洲開發銀行主導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東協從事的「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等次區域合作機制相互補充,共同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成為共商、共建、共用的次區域合作平臺。「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選擇政治安全、社會人文、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支柱,進而對接東協共同體的政策,並在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跨境經濟、農業與減貧、水資源五個優先領域開展合作。
印度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主要途徑是成立於 2000 年 11 月 10 日的「湄公河-恒河合作組織(Mekong-Ganga Cooperation, MGC)」,會員有印度、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與越南,旨在於促進兩河流域的人們更加密切的交流,促進六國在旅遊、文化交流、教育、交通運輸、行動計畫方面合作,將為印度企業提供經濟和商業機會,同時加強六國在上述領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合作領域涵蓋旅遊、文化交流、教育、交通運輸。此外,印度針對柬埔寨、遼國、緬甸、越南的主要合作模式有:(1)印度企業的技術輸出與印度銀行信用貸款;(2)以人才培訓計畫進行知識移轉;(3)金援,如獎學金與信用貸款;(4)透過獎學金與人才培訓計畫進行技術輸出與知識移轉。
此外,湄公河流域國家也擁有自己的區域合作機制,主要為泰國主導的湄公學院。其為 2009 年 11 月由泰國國王簽署皇家法令,經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大陸(雲南省和廣西省)政府共同支持的政府間組織,提供有關加強區域發展、合作、整合的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建構等服務與研究。其針對區域發展的三項目標分別為: (1) 提高農業獲利能力、強化農業領域公、私部門之間的聯繫; (2) 建構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援環境,加速其融入區域或全球價值鏈; (3) 建構大湄公河地區的創新和技術連通性和相關應用。
在創新與創業合作上,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除國家科技部層級的「中國—東協科技夥伴計畫」外,即是借助機構層次的「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與地方層次的,於廣西成立之「中國—東協創新創業學院」、南寧•中關村雙創示範基地、富士康+ 廣西南寧的「東協矽谷科技園」。
首先,「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的功能主要有:(1)推動以研發為基礎、具有重要示範意義的重大民生科技合作;與泰國及東南亞各國使領館保持密切聯繫;促進重大技術轉移轉化專案在東協國家落地;(2)構建一個「政產學研」連動的國際合作創新網路,促進各方創新資源開放共用,推動建設中國大陸-東協「創新共同體」;(3)與泰國合作建立智慧老年照護系統,與馬來西亞、印尼建設生物質轉化為可降解生物複合材料工廠,與香港、東南亞等地合作建設中藥藥效量化技術平臺,與澳門推動中國科學院技術人才落地橫琴中醫藥產業園等。「中國—東協創新創業學院」設置於廣西師範大學內,主要工作是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納入留學生培養的必修課,並針對有創新創業意願的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教育。
「南寧•中關村雙創示範基地」做為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推向東協的橋頭堡,促使廣西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提高創新發展,也增強北京作為首都的輻射帶動能力,共同開拓東協市場。
富士康+廣西南寧的「東協矽谷科技園」主要是作為「雲+網+創新創意創客」特色的電子資訊產業園區。其中,三創加速中心 2016 年 9 月 28 日揭牌,希望能建設成涉及智慧家庭、智慧辦公、智慧車聯、智慧平臺、互聯網+教育等領域;具有「智造+ 研發+設計+銷售+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開放平臺。
東南亞國家與印度創新創業合作上,可以觀察到以下五個層面的做法,細部內容分述如後。第一,官方對話交流層級:德里對話為東協印度關係的新典範;第二,企業會議交流層級:東協印度商業科技展覽會;第三,機構層級的創業訓練:印度創業發展機構在 CLMV 建立創業發展中心。第四,學生交流層級:東協印度學生交流計畫始自 2007 年,每年由印度舉辦的參訪,致力於讓東協學生更加瞭解不同層次發展的印度,同時著重在建立雙邊年輕人更緊密的創業精神,強調在知識和創意產業部門的企業和學術面交流。第五,企業層級:印度 TATA 集團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
東南亞國家與歐盟創新創業合作則以亞歐會議下的「青年領袖高峰會」最為重要。透過 5 天的研討會,以創業家精神和教育形塑青年能力;直接與高階政策制定者、創業家、領導者與社會改革者共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