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分析社會對經濟無感的原因。其二,探討國際間使民眾對經濟有感的主要作法。其三,提出使社會對經濟有感的策略。
二、主要發現
1.除了整體經濟情勢的不穩定外,國內經濟環境、政府相關施政情形、政策改革等,都是造成民眾無感的可能原因之一。
2.一般老百姓所關注的焦點,包括就業機會的創造、薪資的成長、物價的穩定等議題,若民眾無法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榮景,將會覺得「無感」。
3.在短期方面,不論是開放美國牛肉、油電雙漲,乃至開徵證所稅等政策改革議題,即便政策方向是正確的,但因政策推出前未先凝聚共識,透過有效溝通、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並循序推出,反而造成民眾情緒反彈、反感。
4.中長期方面,整體薪資未見明顯成長、所得分配差距未明顯改善、失業率未能顯著下降等,皆是無感成長的可能原因。未來如何落實「富民經濟」理念,透過相關政策推動或作為,進而創造好感、讓人民體會到經濟的「有感復甦」是亟需正視與思考的重要課題。
三、建議
(一)政策的推動應顧及包容性成長,使在風暴中受創較重的族群優先得到協助
(二)培養官員同理心,多聽少講,勿用冷冰冰的設計數據回應,並利用後50%家庭所得的觀感設計政策
(三)推動經濟有感的相關做法
1.推出大型振興經濟方案等(mega project)來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
2.擴大觀光及自由行的關鍵效益。
3.促成陸資來台、台商回流。
4.服務業鬆綁法規帶動商機。
5.包容性成長策略的落實:三中一青希望工程的推動。
6.中央財政收支劃分的釐清。
7.讓服務業有感-「流通服務業發展條例」的推動。
8.中長期政策宣示的配合,帶領民眾邁向嶄新的願景。
9.加強資本設備投資帶動勞動生產力及薪資,使民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