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來是台灣重要的技術來源之一,再加上台日產業科技互補性高, 雙方具有高度的科技合作潛力。在台日產業合作關係中,日本長期掌握半導體、光電、機械、電子等產業之上游關鍵性材料與零組件,並擁有大量研發成果及專利;而台灣則在生產製造、成本控制、運籌管理、高素質人力資源,以及完整產業供應鏈網絡上具有優勢。透過雙方的產業與科技合作,除可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具體效益,更能強化既有產業生產競爭力,並且逐步拓展與新興市場的合作領域,建構完整的海外網絡。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腳步,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近年來台日合作關係早已由生產層面導入科技層面。雖日本在基礎科學與科技創新等研究領域的成就備受肯定與重視,然其經濟環境相對封閉、國內產業市場需求偏弱及研發動力不足的問題卻已逐漸浮現。日本為因應國內研究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國際趨勢,有結合周邊國家共同出資建設大型共用設施或進行國際研究合作的必要,以推升科技研發能量與人才的技術水準。加速推動台日國際科技合作,則正是對應此一發展趨勢。
此外,台日國際合作為尋求科技或學術研究成果的應用與多元化發展,除強化台日間的產研連結性外,更須積極思考如何將國際合作模式與領域延伸至新興市場,以爭取海外市場商機與接取海外科技資源及人才。具體而言,日本可借重台灣長期在中國大陸布局之經驗與文化相近等優勢,縮短國際科技研究成果應用至當地市場的時程,藉以擴大台日科技合作之效益與強化相關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具體而言,本研究設定以下議題:
1. 探討日本國際科技合作的策略性動機與發展概況,以瞭解日本科研活動之進程與走向。尤其,掌握日本經濟開放程度與面向,進而理解其科研國際化的模式、科研活動對外連結概況及其推展研發成果商業化之進程。
2. 運用量化分析比較日本對外進行雙邊學術交流的績效,掌握日本國際學術科技合作網絡,以及其知識產出之重點領域與策略,進而突顯台日間學術交流的現況與特點。
3. 對比兩岸與日本的跨國合作模式與經驗,據以分析台、中、日國際合作的發展趨勢。並且參酌中日科技合作運作機制,作為我國促進與日本進行科技合作的調整機制或方向。
伴隨著我國產業轉型與國際化的腳步,台日科技合作已成為對日關係的重要內涵之一環。我國積極透過與日本進行科技合作,有著提升雙方科技水準與研發能量之意圖。本研究瞄定台日科技合作概況與策略性思維,並將主要發現彙集如下:
1. 日本囿於經濟社會與文化特性對外開放較低,致其科研合作的國際化有 限。然其境內產學關係密切,研究成果產業化能量相當高: 受亞洲市場垂直分工與專業化等特性的影響,日本在國際貿易活動及全球生產鏈上之表現,得以立足於國際市場。然日本社會及經濟環境的對外開放程度並不高,尤其表現在移民活動、外籍勞動人口、外人投資流動及跨國企業境內活動之影響力等層面上。此外,日本市場較為封閉之特性,日本企業從事跨國創新研發較弱,進而造成其科研合作國際化進程低於其他先進國家及大型經濟體。
日本企業與境內科研組織密切往來與合作,有助於強化研發成果產業化的能力,足以維繫在國際科技中之領先地位。有別於他國產學界經常針對各別研究項目給予學界金援或透過授權進行合作。日本產學合作較側重於基礎研究活動,學者能在研究期程結束後,以原著者的身份直接將相關研究成果化為產業化,形成緊密且特殊的產學合作關係。尤其是在日本產學界合著科學刊物的比例及企業專利申請數量、日本專業人士跨部門流動性和眾多產學界創新合作案例等層面上,日本研發成果產業化的表現皆明顯高於他國。
2. 日本國際科研合作之重心在於人員交流: 有鑑於外國高階人才流入日本的比例明顯偏低,致其總要素生產力與產出成長落後於其他國家,亦造成日本從國際人才交流中受益的程度較低。目前日本正面臨經濟活動人口萎縮與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日本政府積極透過國際科研合作等相關政策引進國外優秀人才,藉機強化海外科研人員的交流與合作。
基本上,日本已透過教育管道及跨國企業內部的跨國人力調動,提供外國科技人才多次入境簽證服務,或編列各項鼓勵海外人才返國發展及促進人才交流的獎助學金、研究補助和計畫項目,並且將活化國際人才交流及建立國際研究網絡列為科技創新政策之重點。再者,日本政府已於京阪地區所成立「國家戰略特區」,藉以促進國際科研人才交流為核心目標。
3. 日本國際學術合作逐步開放,且學術合作對象漸由先進國家擴及開發中 國家,但與歐美合作論文的學術貢獻仍較高: 根據科技文獻計量學分析,2006-13 年間日本國際學術合作漸趨開放。於此期間,日本國際合作論文篇數及佔其總發表量之比重仍穩定成長。觀察台日合著論文數量,可發現兩國科技合作有增加的趨勢,並以物理學、化學、工程學及材料科學為重點合作領域。
台灣國際合作對象雖以美國為大宗,但台日在化學及工程學上的學術合作產出績效較佳。相較之下,日本的合作網絡較台灣多元化,且其合作對象逐漸擴及至開發中國家。除與美國及歐盟國家合作外,近年來日本逐漸加深其與中國大陸的合作,其合作領域側重於物理學、化學及環境科學等學科。另在日本對外合作方面,台日相對日歐及日美的產出優勢略見成長,或可呼應日本國際合作對象移轉之現象。
從歷年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衡量國際學術合作的品質,可發現台日兩國與歐美合作論文的學術表現較高。以論文平均引用次數而言,台歐、日歐及日美優於其它合作型態,顯示出與先進國家學術合作較具有研究優勢。但從日本的角度,近年台日合作品質的提升速度逐漸超越日歐論文,台灣與日本在產業上的專業科學應的成就頗得到國際認同。
4. 我國積極運用多元管道推動台日科技合作,涵蓋相關產研機構、共同研 究及人員互訪: 我國國科會與經濟部推動台日科技合作的主要執行單位分別為國際合作處與技術處。相關的措施包含: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與日本科學技術振機構(JST)進行特定領域雙邊共同合作計畫之補助、透過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協助交流互訪,以及持續推動台日科技高峰論壇、台日雙邊研討會、博士暑期赴日研習和青年研究人員暑期赴日參訪、透過台日技術合作計畫的互訪機制、與國際科技合作相關的科專計畫,共同促進台日科技交流。
受到雙方政府鼓勵台日間的投資與合作政策的影響,台日相關產研機構持續強化彼此交流與合作之內涵。本研究發現國家實驗研究院、國科會所屬的科學工業園區、台灣科學技術協會等產研單位多以簽署合作備忘錄、進行共同研究或人員互訪等方式進行對日合作。研究內容聚焦地震工程研究、環保、半導體、生命科學、奈米、材料及能源等前瞻技術等領域。
5. 對比兩岸對日進行國際合作,在模式上差異不大,惟中國大陸為因應國 內經濟改革政策,對日合作側重環境科學與廢棄物處理等領域: 兩岸對日科技合作的模式差異不大,但中日雙方結合運用科研基金針對特定領域開展研發創新合作。相較之下,台日雙方較欠缺運用基金從事較具前瞻性的研發合作。具體而言,兩岸與日本相關單位進行國際科技合作的態樣,多半為定期舉辦科技合作或學術論壇、增進彼此間的共同研究或人員互訪,並且建置產、學、研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交流平台。惟中日合作領域特別側重於環境科學與廢棄物處理之研究,可能是受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產業轉型政策的影響。
觀察台日製造業的科技合作模式,可發現以彼此多以策略聯盟的方式為主。雖台灣與日本同以產業科技應用為主,但我國部分製造業因與日商的優勢有所差異,已成為與日本合作共同投資中國大陸或其他海外市場的重要合作夥伴。考量未來台日研究成果之應用與專利佈局,或可將中國大陸與日本兩國的合作項目列為觀察重點。同時思考如何結合台、中、日研究之專長,形成多邊研究合作體系,以提升與日本的合作機會及科技整合性。
對於上述,本研究依據台日的產業科技的利基與優勢,並參考台日科技研發策略,針對促進台日國際合作之領域與機制等層面,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1. 對應日本國家戰略特區計畫,加強台日之間的人才交流: 由日本的角度觀察,人才交流為促進國際科研合作的重點政策。其近年展開國際科研合作目標除延攬國外人才長駐日本外,亦涵蓋短期的研究交流活動及暫時性循環移民等鼓勵境內人才對外流轉之政策。另我國行政院業已於 2014 年 2 月人才會報中宣布「我國經濟移民政策」,仿照外國的積分制移民措施,藉以啟動全面攬才機制。
考量我國與日本有長期的交流與高度互動關係,建議有關單位結合我方的移民政策優惠,及參考日本政府推行的「國家戰略特區」計畫,制定雙邊研究人員與項目交流計畫。尤其強化日本人才來台發展與交流的管道,同時選擇日方關切的能源、生物科技、電子等高科技領域,作為優先推動科技合作項目。
2. 善用日本企業研發能量,強化對日產業科研合作: 觀察日本企業的研發能量高與研發成果高度產業化,多半是受惠於產學間的密切合作。建議我國可參考日本企業對外科研合作之經驗,加強企業運用公私部門等管道進行台日產學合作,以加速台日科研合作進程。此外,或可將對日產學合作重點延伸基礎研究領域,並且將合作範疇擴及至相關的研究機構與高等教育單位,除能降低台日雙方的產業利益衝突外,更足以強化基礎研究之知識擴散效果。
主要對應全球市場與產品的快速創新需求,我國須關注「開放式人才經濟」之相關政策議題。建議運用人才配對機制與私人企業的管道引進日本退休的國際人才,我國或可給予具備產業經驗的退休人員彈性的工時與環境,將日本退休的人力資源與經驗導入產業界,以活化台日人才交流循環,補足企業國際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
3. 運用基金加強中國大陸重點環能產業的合作,擴大台日合作領域及市場效益: 因應中國大陸調整產業結構,降低環境污染之政策,日本與中國大陸間科之技學術合作強調能源、環境保護等議題。建議我國促進台日對於環境科學的研究合作,以提高日本的合作意願,亦有助於獲得廣大中國大陸等海外市場效益。
此外,建議可增加我國與日本的多邊合作計畫,並且將中國大陸學研界納入合作對象之一,藉以掌握中國大陸當地市場需求,加速創新產出的產業化,及早爭取產業環能技術市場。乃至於建議我國政府透過台日官方間管道設立特定領域的科研基金,以強化彼此高階科技合作與交流。
4. 推動「區對區」的合作方式,鏈結國際研發網絡: 目前,台日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已於台南科技工業區、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等園區內設置台日產業創新園區(TJ Park),打造專屬台日投資合作企業使用之園區,以協助日商在台設立製造基地,發揮產業優勢互補的效益。
為強化與擴張台日科技合作關係,建議可藉共同開展海外市場(包括中國大陸市場)為主題,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搭建類似台日產業創新園區為合作專區,以加強彼此科技研發的鏈結關係。乃至於結合日本綜合經濟特區與我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理念,推動「區對區」的合作模式,關注日本關西、筑波及綠色亞洲等國際戰略綜合區的核心研發領域,連結其境內的國際研發網絡、技術與人才,推升彼此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具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