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調查與管理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投資調查與管理
編號:PR1579C
作者:史惠慈
出版日期:2014.12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實地訪查,了解外商、陸資與台商經營概況,彙整重要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在外商訪查方面,受訪外商除肯定台灣投資環境,亦關切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缺乏、產業發展政策延續性與落實程度不足、核心產業優勢面臨競爭等議題,因而積極尋求台灣據點的策略轉型。在經商障礙部分,外商期待能針對新金融商品審查流程、外籍人士就業規範、投資相關之申請與審查流程進行鬆綁、調整,並且強化政府單位間橫向聯繫與外商資訊取得管道。另一方面,外商期待政府能加強溝通,儘速落實經貿自由化政策。 

其次,受訪陸資企業在臺投資均高度集中於臺灣具競爭優勢或商機之產業,如批發零售、電子零組件、資訊軟體服務業等。投資規模方面,陸資企業仍偏好以小規模投資以試探市場商機,其中以製造業平均投資規模相對較大,提供就業機會亦多。至於投資地點則集中在新竹以北地區。另有104家出現異常問題,異常企業比重占訪查比重的約38%。進一步觀察陸資來臺投資的經營狀況,陸資企業多屬草創階段,因此財務狀況呈現虧損;在產品與技術來源泰半是由聘雇當地技術人才進行研發或當地採購取得;另外,陸資企業在地化程度相當高,不過對創造就業的成效仍有限。就陸資來臺投資之動機而言,商機是陸資企業來臺投資的首要考量,惟台灣投資業務限制、法規、簽證、國內反中情緒等經商課題待解決。因此,臺灣必需要營造更合宜的投資環境,並簡化其在臺灣投資、經營、民生等不便民作業,或建立分類分級管理的相關便捷措施,讓臺灣在投資環境經營上更友善、便利和更具吸引力,方能進一步推展兩岸合作創造雙贏局面。適逢中國大陸產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本研究今年聚焦於傳統產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運輸工具業、紡織業)的訪視。整體來看,在此三產業中,以機械設備製造業赴中國大陸投資較為踴躍,且因市場、產業群聚等因素,廠商多選擇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投資比重最高。就臺商經營概況來看,環保標準、城鎮化等政府政策將會推動內需市場發展,但各國也覬覦中國大陸內需商機而進入布局,加上中國大陸亦積極扶持其本土展業,同時,中國大陸常見的薪資本上升、智財權保護、內外資差別待遇、行政裁量權與其他潛規則等經營課題,將使得台商在中國大陸面臨更多挑戰。面對中國大陸轉型的發展型態,廠商勢必需要調整經營模式方能跟隨市場趨勢發展。

政策建議方面,就總體面而言,兩岸ECFA談判應儘速完成;同時兩岸亦可透過產合平台強化產業供應鏈分工,並且在產品檢驗檢疫與相互認證、臺商融資管道等面向加強合作;另外台灣也須確立對外開放的方向,並且持續完善台灣投資環境、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等策略,吸引外商、陸資或臺商回流投資,增加台灣經濟發展動能。在制度方面,則應強化跨部會橫向聯繫,避免資源錯置與浪費;同時,強化決策過程之溝通與透明度;在外人(陸資)審查、事後管理機制也應適時調整,以建立可操作與透明的審查機制與完善的監管分權;另外在大陸人員來臺簽證及生活方面之相關規範,應可適時調整或給予協助。其他建議方面,政府則應積極化解民眾疑慮,減少陸資在臺面臨歧視、障礙與業務限制;同時可協助提供外人來台投資所需資訊,減少外商或陸資在台經營之障礙,以便及早掌握台灣市場商機。最後,重點產業如工具機等,應持續投入關鍵零組件與技術研發,以提升區域經濟整合下的競爭優勢,亦為政府可思考著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