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驅動服務業之發展模式及政府政策之探討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技術驅動服務業之發展模式及政府政策之探討
編號:PR0775A
作者:王健全
出版日期:2005.12

本計畫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利用財團法人研究機構的技術能量,創造出新的科技應用與創新模式,驅動服務業或服務事業的發展,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其二,透過先進國家推動技術驅動服務業的政策、模式擷取,提供政府在推動技術驅動服務業上之建議,進而強化臺灣在技術驅動服務業的發展。其三,透過技術驅動服務業的推動與策略研擬,強化行政院「服務業發展網領與行動方案」項下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我國法人的服務型科專目前的實施方式,是以第二、三階段業界是否投入科專為系統存續的要件。在這之前,已花了一些經費在系統開發與組成產業聯盟兩件工作上。如果能夠在花這些經費之前,瞭解並建立各別科專的創新系統,應該可以節省不少經費於更有效率的投資上。

本計畫的主要結論如下:

1. 就先進國家的觀察,數位影音匯流,安全/保全及RFID等具發展技術驅動服務業的潛力。
2. 工研院創新服務法人科專計畫,要求面的資料不足,未來應建立技術、需求等各方面的數據、資料庫,以利追蹤及評估績效。
3. 以「問題/機會」為中心的服務創新系統的建置,將有利於政府未來系統性地推動技術驅動服務業。
4. 科專計畫應依功能(如物流/全溫層/RFID)或依據OECD(如供應商主導/客戶需求)分類,才易比較其績效。

其次,在專家問卷的實證分析上,本計畫針對產官學研專家發出50份問卷,根據回收35份問卷,並利用AHP方法的實證分析大致如下:

服務型科專計畫發展潛力之優先順序為全溫層宅配系統服務、遠距居家照護服務系統、RFID創新應用服務系統;五大評估面向的重要程度由高至低為市場需求與國際化、社會經濟效益、技術發展及整合、創新性高低、計畫執行能力。至於指標內容重要性之優先順序前六項為技術的成熟度及跨領域整合能力;執行計畫成本效益高低;計畫本身是否具有創新的營運模式;對就業的創造、社會安全、生活便利性、節約能源的影響程度大小;是否有管理、銷售、服務業等領域上之典範轉移;現有(或未來)市場規模大小(產值、銷售額)。

此外,利用投入/產出產業關聯模型,前述三個計畫對總體經濟影響的模擬分析結果大致如下:

(一)遠距居家照護系統

1.模擬情境
(1)假設每一年有50萬戶(人)加入;
(2)每戶設備費用1萬元,共50億元,屬於電腦周邊設備(編號097)消費;
(3)每戶加入會員每年費用5,000元,共25億元,屬於醫療保健服務(編號149部門)消費。

2.模擬結果
(1)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24.9億元;
(2)就業人數增加5,2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