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色列經濟呈現穩定成長,除2009年受國際經濟環境不佳之影響,經濟成長率僅1.2%外,2004~2013年其他年度經濟成長率皆維持在3%以上,惟「以巴衝突」局勢仍對其經濟表現帶來影響。在出口方面,以國主要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及中國大陸,兩者出口額所占比重近40%;而在進口方面,以國進口主要來源國則為中國大陸、美國、德國,占其進口金額比重30%以上。
近十年間,以國企業創新與研發實力獲得國際肯定,看好以國創新與研發科技之優異表現,許多國際大廠紛紛以不同形式至以國投資,包括在當地設置研發中心或投資創投基金、併購以國新創企業、以及贊助其研發機構或大學系所等,以獲取以國研發成果與研發人才。
以色列具備國際競爭力之產業包括國防產業、資通訊產業、鑽石業、生命科學產業、水科技產業、觀光業及創投業,目前各產業發展前景皆十分被外界看好,也都成為各國投資者爭相布局之重要產業。其中,除鑽石業與觀光業主要仰賴天然資源外,其餘產業發展皆奠基於以國相對領先的科技與研發水準,在以國政府積極推動國防工業發展,並鼓勵政府與民間之技術移轉,進而帶動以國其他產業與創新科技之高度結合與應用。
以色列與美國、歐盟之經貿關係最為緊密,包括外交、貿易、投資、產業合作等,歐美國家係當前以色列最主要互動夥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做為以色列重要政治同盟國之一,不僅對以色列有大量貿易往來,美商在以色列的大舉投資也對以色列經濟發展帶來高度正面效益。而近年以色列與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之經貿關係也愈趨熱絡。
我國對以色列之貿易與投資情況並不熱絡,臺以雙邊貿易雖持續成長,惟貿易金額仍小,近十年雙邊貿易金額皆未超過10億美元。在投資方面,臺商在以色列除採購鑽石外,主要以高科技業為主要合作領域,臺商在以色列投資主要採取入股投資模式,較少介入實際經營,上銀科技(HIWIN)與華邦電子(WINBOND)係我國投資以色列最主要的兩家業者。我國與以色列之產業結構與發展差異甚大,以色列雖較我國科技發展程度更高,然我國具有之製造業基礎與優勢,則是以色列所欠缺之產業發展條件,其中ICT產業與生技產業係雙方值得進一步推動產業合作之重要領域。
針對我國與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國推動與以色列產業合作進行比較,日、韓、中等國無論因政府政策推動或業者主動布局規畫,對於與以色列尋求合作之積極度明顯高於我國,且產業合作成果已卓然有成。這些國家推動在以色列投資或建立產業合作,將可能在ICT產業、生技產業、半導體產業等獲得以色列之研發能力、新技術、高階人才等重要資源,對於我國該等產業之發展非常不利。
綜合本研究針對我國與以色列之經濟發展特性與產業發展現況,本研究嘗試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對政府政策之建議:
(一)我國應與以色列就研發領域建立合作關係; (二)我國應加強研發人才培訓,並推動臺以研發人才交流; (三)我國應推動國防工業與民間產業就低敏感性技術進行相互移轉,並加強臺以國防工業之技術合作; (四)我國應調整學校教育模式,提高學生創新思維; (五)我國應推動臺以文化交流與人員互動。
二、對民間機構拓展市場之建議:
(一)我國業者應針對具互補性之特定產業推動臺以產業合作; (二)我國業者應調整產業發展資源分配,加強推動我國具潛力產業與以色列建立產業合作; (三)我國產業研發機構(如工研院、資策會等),應深入了解以色列創新與研發策略; (四)我國大專院校應可加強推動與以色列之雙邊交流,如建立雙聯學制、交換學生、短期師生交流計畫等; (五)我國ICT、生技產業公會與業者應加強關注以色列創新與研發技術,透過雙邊民間會議、會展、拓銷團等建立合作關係; (六)我國業者應蒐集亞洲競爭對手國業者推動與以色列之產業合作策略與成效,做為我國業者研擬拓銷布局策略之參考; (七)我國產業研發機構、大專院校、民間企業等應思考善用「臺以研發合作協定」資源,加強臺以研發領域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