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南部內需消費驅動區域經濟發展之研究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以中南部內需消費驅動區域經濟發展之研究
編號:PR1339D3
作者:吳淑妍
出版日期:2012.12

本研究為了解內需消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首先瞭解影響消費的因素,文獻上多聚焦於所得與財富、人口結構與家戶特性三個面向,同時由國內的少數文獻報告,也瞭解老人化與少子化、所得分配不均對國內消費的影響。接者以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與新經濟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理論來串接消費、產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為本研究提供一個基礎的分析架構。 

研究發現之中南部消費特徵及產業經營環境綜合整理如下。 

(一)中南部整體消費規模於食品飲料及菸草、醫療保健、教育消費支出項目佔臺灣地區總規模的半數以上。但在休閒文化的消費規模偏低。 

(二)中、南部家戶間所得及消費的不均度均高於北部,且南部的不均度又略高於中部。 

(三)以地區特性論,近10年,中部相較於北部與南部偏好運輸交通;南部相較於中北部,偏好,食品飲料及菸草、醫療保健、餐廳及旅館的消費,但偏好餐廳及旅館消費則為近幾年的現象;此外近10年,南部地區相較於中北部對於衣著鞋襪、休閒文化的偏好低。 

(四)中南部的共同現象為,都市化程度低者偏好食品飲料及菸草、醫療保健、運輸交通項目;而都市化程度高者,於住宅水電瓦斯、教育、及餐廳旅館項目的消費比重相對較高。 

(五)中南部家戶類型為老人家庭的平均每戶消費總金額最低;老人家庭相較於其他類型家庭對於維持生活的基本消費,食品飲料及菸草、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醫療保健三項,佔比高達76%;並且,平均消費傾向為各類型家戶中最高者。 

(六)關於家庭型態的消費特性,消費規模上,三代同堂家庭消費支出總額最高,其他依序為核心家庭、夫婦二人家庭、單人家庭。消費偏好上,核心家庭於運輸交通、通訊、休閒文化、教育支出與餐廳旅館比重為四類家庭(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夫婦二人家庭、單人家庭)中最高。平均消費傾向上,三代同堂家庭的平均消費傾向最高,然而平均消費傾向最低者,於中部為核心家庭型態,於南部則為夫婦二人家庭。 

(七)中南部的就業生態,製造服務業的基層人員及從事農林漁牧業工作者佔了半數以上(中部:54.1%; 南部:52.1%),這個族群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低,因此影響其消費支出水準。不過,製造、服務業基層員工的平均消費傾向高於製造、服務業中高階的職類別。 

(八)就全國中小企業家數而言,中部及南部地區分別占24.27%及25.71%,合計占全國中小企業家數的一半;若依三級產業別來看,中南部的農林漁牧及工業大多以中小企業較多,而服務業則以大企業較多。 

(九)就中部地區縣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而言,精密機械等傳統製造業、觀光休閒產業、客家文化產業等產業發展趨勢明顯,以中小企業為主之傳統製造業人口規模大,未來可結合傳統製造業與客家文化產業之特徵,強化發展具文創特質的觀光工廠等複合型產業。 

(十)南部地區縣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而言,以工業區、科學園區以及國際貿易港帶動地區製造業轉型發展的特徵相當明顯,同時亦具備農林漁牧業發展特色。另外,南部地區縣市近年來積極的推動的觀光旅遊業,發展狀況也相當良好,如嘉義縣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等。 

(十一)除臺中市、臺南市以及高雄市等三都之外,其他縣市的人口結構近年來也都逐漸轉變為以老年人口為主,年輕人口外移的情況嚴重。 根據SWOT分析得知的優劣勢,機會與威脅所進行的策略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建議,期能善用中、南部的優勢與機會,並改進劣勢與威脅。 

一、 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之策略 

(一) 配合地區對通訊之偏好,結合中部科學園區之功能,強化中部智慧通訊產業之發展。 

(二) 結合苗栗縣與南投縣客家在地文化聚落,活絡客家文化產業之發展。 

(三) 活用世界級觀光景點之優勢,結合發展國際會展產業,提升中部各縣市之知名度。 

(四) 規劃具長期發展性之精密機械產業聯盟,中央政府應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至少三十家產業供應鏈廠商與複數學研機構,成立具法人資格的傳統產業聯盟,擔任產、學、研合作平臺之運作組織,定期舉辦共同成果發表會,並且共同爭取各種研發補助計畫。 

(五) 配合教育部《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之推動,鼓勵具有技職課程之大專院校能夠與當地廠商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夠於在學期間取得製造知識與實作經驗,培養傳統製造業迫切需要之人才。 

二、 南部地區經濟發展之策略 

(一) 配合南部醫療保健的消費偏好,強化高雄醫療器材專區及屏東農業生技聚落之連結,延伸發展醫療服務型產業。 

(二) 配合南部食品餐飲消費偏好,強化地方飲食產業之魅力。 

(三) 提升南部學、研之研發能量及人才養成,應提升南部法人研發單位及大學機構在光電及農業科技相關技術研發能量,並形成研發成果專利共享機制,以提升南部廠商參與產、學、研合作研發之意願。 

(四) 整合並傳承南部高齡農民之知識經驗,開設農業科技傳承相關課程,開啟南部農業科技諮詢服務業發展契機。 

(五) 各種工業區硬體的規畫如自由貿易港區,需配合積極的招商措施,方可促使人才回流。

(六) 鼓勵在地青年返鄉創業,在地扎根。 

(七) 適合發展環境檢測技術服務業,除協助改善目前的環境衝擊問題,尚可吸引人才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