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國家研發機構之管理與補助機制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主要國家研發機構之管理與補助機制
編號:PR1259E
作者:楊智凱
出版日期:2012.03

按照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的定義,科技政策是一個國家為強化其科技潛力,已達成綜合開發之目標和提高國家地位而建立的組織、制度及執行方向。科技政策涵蓋的範圍,包括與基礎研究相關的科學發展政策與產業發展相關的技術發展政策,乃至於提供有利環境相關的經濟政策。 

我國政府過去透過法人科專進行科技研發並將成果及技轉給業界,造就了我國蓬勃的產業發展。在法人科專的成功後,政府分別在1997年開始規劃業界科專,期進一步提昇我國產業科技創新之自主性,並由2001年開始推動學界科專,鼓勵大學進行前瞻產業科技開發,藉由引進學界能量及多元化的研發資源,驅動產業創新加速發展。 

縱觀近年來主要國家對於科技政策的運作方式,也可發現有很大的改變趨勢。由於研發投資不見得一定會有創新產出,須取決於研發的價值創造內涵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運作效能。過去先進國家非常重視研發投資的「生產力危機」問題,而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先進國家更期望進一步的提昇科技研發的效益,積極進行科技行政體系的改組,並且重新制定針對研發機構之管理及補助機制,作為國家競爭力及產業復甦動力的來源。 

本計畫首先透過文獻回顧、議題分析及制度規劃等三個階段,提出對於我國研發機構管理及補助機制之規劃與建議。在文獻回顧部份,主要分為三方面進行,首先為國外資料的掌握,對象包括英國、芬蘭、瑞典、日本及OECD等,希望能掌握各國為實現其國家科技政策,所採用之研發機構管理及補助制度,包括既有之管理機制、補助機制、研發制度以及目前取得之成效,作為計畫後續,國內制度修正與建立之基礎。以英國為例,為傳統科技研發大國,在遭受金融海嘯嚴重衝擊後,更加重視國內科技研發,將其視為未來中長期經濟復甦的重要關鍵。我國過去科研較傾向以新興技術及未來市場為策略制定基礎,相較之下,英國所採取的科研策略比我國更為全面,除了掌握整體未來趨勢外,對於政府部會及研究單位的執行面也極為重視,其中可供我國參考的包括其針對:(1)議題掌握及目標訂定能力;(2)研發環境建構;(3)政府單位間計畫分工;(4)進行績效管考作為後續補助經費之依據;(5)以市場需求為研發重點,但仍維持基礎研究能量;(6)納入外部審查機制及;(7)提升政府既有技術能量,等方面的努力,對於我國未來科研策略的擬定及考核均有很大的意義。 

其次在組織層面,計畫中以OECD為對象,首先分析國際在面對金融海嘯衝擊後,整體科研趨勢的轉變,包括經費面、組織面及管理面等。接著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各國所進行之組織改造、制度改革、策略擬定及績效管考機制等。雖然各國作法不同,但可看到各國對於科研的重視及對於如何將研發成果最大化所做的努力。此外,科研業從過去重視基礎研究,轉向商業化研究,並且除了研發補助外,也增加了許多協助研發成果商業化之機制,包括政府採購、創投基金及研發中心設立等。 

最後則從策略的角度,檢視政府如何透過策略的擬定及執行,提升國家之科研成果競爭能力。以歐盟先導市場戰略為例,以市場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再逆向思考如何發展產業以滿足市場需求。首先整體策略規畫小組訂定出產業篩選的準則,包括:(1)以需求導向取代傳統的科技創新;(2)廣大的市場需求;(3)可策略性提升社會及經濟利益;(4)可使用多種政策工具提升附加價值、及達到預設目標及(5)無預設產業 最終定調為六個新興的產業,且分別為:(1)數位醫療產業(e-Health);(2)永續建築產業(Sustainable construction);(3)產業用紡織品(Protective textiles);(4)有機產品(bio-based products);(5)資源回收(Recycling);(6)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並主要透過下列四項政策工具進行推廣,包括:(1)標準化、標章、及認證;(2)法規修改及建置;(3)政府採購及;(4)相關政策工 計畫也包括了績效考核機制,主要為瞭解所有計畫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在實際作為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以計畫執行期間對該市場的實際衝擊做分析,主要以政府的統計資料(僱員成長率、政府採購合約、智財申請數、商標註冊數、新公司成立數、等)。然後結合各市場的行動計畫脈絡及進展,進行分析,特別是從期中報告後的進展。第二層,考核的重點為四項政府能力建置工作,主要看的面向為政府在使用政策工具時,為各市場造成多少影響,基本上也是提出政府在逐年採購的實際數字佐證,加上法規制定,產業面的基礎能力建置,做綜合影響分析。第三層,則是針對行動計畫中的特定計畫(執行委員會同意公開)進行詳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