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根據中國大陸經濟與產業趨勢的最新發展,以及中共十八大換屆新一代領導執政後為背景,關注習李新政重大改革動向觀察,並以最新公布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內容所描繪之改革前景,選擇具體專題包含「稅制調整下生產性服務業之發展」、「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及區域經貿戰略之調整」、「自動化趨勢對兩岸製造業競爭之影響」等具有戰略高度且與我經濟較有相關的部分進行深入分析,從機會與挑戰角度來研判其對我國未來經濟、產業與兩岸經貿之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結論為:
習李新政大幅調整經濟與區域治理思維 稅制變化帶動生產性服務之長期發展 轉向大國崛起之對外戰略思維
自動化趨勢提升兩岸製造業競爭層級本研究提出之具體政策建議簡述如下:關於中國大陸臺商經營 臺商應積極思考海陸絲綢之路戰略下,營造、機電或資訊設備領域之機會,對於在大陸內陸較有基礎的臺商而言,投資經營視野亦應由「開發 中國大陸內需」再加上「開拓中、西、南亞以及歐洲國際市場」之概念。
京津冀未來臺商經營整體布局可以更有彈性且思考在此經營有助於臺商強化與日本、韓國之合作。
臺商可結合上海自貿區與長江經濟帶規劃,思考以上海或長三角為基地,延長江向上發展新型城鎮化帶動下之內陸市場。
因應營改增稅制調整,建議政府針對水路運輸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業以及研發和技術服務、資訊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鑒證諮詢服務等優勢服務業中有必要赴客戶所在地投資者,推動有助於排除其赴大陸投資之障礙。 臺灣自動化中游設備製造產業走向製造服務化,推廣中國大陸市場應用。
臺商投資中國大陸之方向應該跳脫以往思維,並考慮已有之基礎,朝向新興產業、附加價值高之產業或是舊產業升級轉型等方向來思考投資。 關於我國產業與貿易發展 我國以中國大陸為重要海外市場的思維必須要更聚焦於選擇性的產業,例如綠色環保產業、城鎮發展建設之需求等。
政府應持續追蹤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及各種點城市群建設之特色,從中尋找可能形成我國產業與臺商的機會。
營改增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空間,我國可針對研發和技術服務、資訊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鑒證諮詢服務等優勢服務業,推動其跨境向中國大陸提供服務。
政府應扶持自動化下游系統整合(SI)產業,一方面替供給端開拓市場,另一方面擴大需求端應用場域。 關於兩岸政策前瞻
就總體政策規劃層面,首先,應掌握上海自貿區試驗措施或經驗可能在未來推展至全大陸實施的意涵,以及早判斷其未來相關政策走向並預為因應。其次,應探討絲路戰略短中期之機會與風險以及更長期的因應對策。
就市場開放及商機層面,首先,政府應積極探討海陸絲綢之路戰略在營造、機電或資訊設備領域之機會,透過各種兩岸平臺來協助臺商參與。其次,針對新型城鎮化所帶來之機會以及區域發展之重新布局與內涵變 2 動,應納入兩岸後續協商與談判之考量。
就亞太區域整合層面,我國面對國際區域經貿整合的新發展如TPP、RCEP 或FTAAP等無論如何都無法避開中國大陸的影響,且其影響力將日益增強,我國應積極利用現有兩岸可對話溝通之平臺與對岸就相關議題進行溝通,以降低我國推進參與國際經貿整合工作中的不確定性。
就因應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層面,首先,政府應從十三五規劃可能的大方向如創新研發、綠色生態與產業轉型等這些面向來擬定產業與臺商政策,培育未來我國之產業機會;其次,面對中國大陸自動化發展,考慮結合中國大陸部分較先進之基礎研發能量與臺灣電子資訊的開發能力,兩岸共同推動自動化發展。 關於政府未來相關研究議題
十三五規劃之編製動向。
新型城鎮化與重點區域發展之後續推動。
針對最新區域經貿發展之整合性研究。
我國智慧自動化產業系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