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9 月,中國大陸第一個自貿試驗區 (Free Trade Zone, FTZ) 成立於上海,經過了一年多的改革推動,第二波自貿試驗區於 2015 年 4 月通過,天津、廣東和福建等地入選,上海則進行擴區,自此正式邁入了中國大陸自貿試驗區 2.0 版時代。而至今 (2016) 年 8 月 31 日,第三波自貿試驗區宣布落點於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 7 個省市,中國大陸自貿試驗區政策自此又邁入了新的篇章。
綜合分析已上路的四大自貿試驗區實施成效,以上海財經大學 2016 年 9 月底公布的「上財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上海自貿試驗區目前為止表現最佳,其次依序是廣東、天津(二者得分相近),最後則是福建。
有鑑於中國大陸為我國當前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國大陸推動自貿試驗區成效及其對我影響,主要研究發現與政策建議摘要如下。
一、主要研究發現
1.自貿試驗區政策的轉型:由市場開放到爭取經貿規則制定權;再回歸區域經濟開發成長策略:中國大陸擬透過自貿試驗區政策,由市場開放「接軌國際慣例」,逐漸轉向爭取全球「經貿規則制定權」。故自貿試驗區已成為中國大陸用以尋求與世界對接的重要合作平台和政策工具,此即為第二波自貿試驗區政策之主要目的。然而今年新公布的第三波 7 大自貿試驗區,其區位選擇由沿海移至內陸,功能任務也已悄然轉向,政策目標加入了更多發展大西部內陸區域經濟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功能與精神,似乎顯示中國大陸近年經濟成長趨緩,如何促進區域經濟持續成長成為當前急迫需要解決的重要挑戰,也牽動自貿試驗區政策的策略調整與功能任務的轉型。
2.自貿試驗區對現有製造業台商的吸引力不足:由四個自貿試驗區所在省市的台商布局可知,現階段我國廠商在大陸的投資布局主要仍依據自身的產業優勢,或考量當地的產業聚落做成。由於目前中國大陸除自貿試驗區外,也同時在許多地方都設有名義各異的試驗區進行試點;加上自貿試驗區以推動減政措施為主,並非側重在優惠政策的提供,恐無法提升台商將實質營運遷入自貿試驗區的意願。因此,自貿試驗區所提出的諸多優惠措施,未必能有效吸引台商進駐。
3.自貿試驗區特許服務業開放商機,可能引導未來台商產業投資布局:受到自貿試驗區對於新型態服務業開放所帶來的商機,可能引導後續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布局。特別是受兩岸服貿爭議影響,相關條文尚遭我方立法院擱置,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規定顯然可以讓台灣金融保險業及跨境電商等產業的業者繞過服貿卡關障礙,特殊享有中國大陸在自貿試驗區承諾的開放優惠,勢必吸引眾多台資企業進駐,進一步開啟兩岸的合作契機。
4.廣東自貿試驗區活化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加深紅色供應鏈對我台商之衝擊:為因應產業升級需求,廣東近年來積極推動各種驅動科技創新的措施,隨著政策成效陸續展現,整體產業已見脫胎換骨;現再搭配自貿試驗區政策,可望將當地製造業能量進一步向外推展。尤其廣東與東協地區的經貿關係原就相當緊密,隨著中國大陸與東協自貿區的合作升級,廣東自貿試驗區必將扮演關鍵角色,並可透過「一帶一路」等戰略對接東南亞市場,加速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轉型進程。如此一來,將造成廣東當地的經營環境改變,台商的升級轉型速度若不如在地業者,即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壓力,或選擇加入紅色供應鏈之中,進而導致兩岸貿易鏈結被弱化、甚至發生斷鏈的可能。
5.自貿試驗區為「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轉型向「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的試驗場域:中國大陸國務院於 2015 年 10 月 19 日宣布自 2018 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並優先於四個自貿試驗區及其所在省行政區先行試點。由於目前世界各國鮮少有在國內市場推動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此舉或可彰顯出中國大陸由社會體制轉型到市場化進程的一項重大指標;當地台商則可能受到中國大陸此刻選擇在地方試點的影響,對於內外資相關領域管制的差異可望縮小。
6.兩岸產業漸由合作走向競爭,尤其「制度性競爭」將成為常態:中國大陸推動自貿試驗區政策,進行政府體制改革和執行負面清單等法規鬆綁作為,企圖提供當地產業更加活化的營運空間,也強化對外資吸引的力度,可預期整體中國大陸產業與市場布局將因政策有所變化,進一步帶動內陸地區的產業轉型與經濟成長,且透過給予更多的「政策紅利」,吸引外部人才和資金的流入。由於兩岸同文同種且地緣相近,預期將在制度上形成更多競爭空間,尤其此刻兩岸官方處於冷對抗時期,雙方對談機會變少,可能更多透過單方決策方式,以制度競爭模式吸引全球要素流動,我國應體認趨勢,加快開放腳步同時形成政策誘因,以因應陸方競爭壓力。
二、政策建議
1.善用自貿試驗區優惠政策,打造商貿平台,多元化台灣商品輸出機制 中國大陸自貿試驗區以側重行政效率的提升為主,具體作為包括減少行政審批程序、增進通關便捷化效益等。根據研究,我國在中國大陸自貿試驗區試點獲得的貿易效益多半集中在通關便捷,並可望藉由行政審批簡化,較非自貿試驗區節省一天半的通關時間。故建議,可將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台灣商品中心機制,以及我與天津和廈門進行的冷鏈物流合作等模式,於其他自貿試驗區複製推廣,藉此與對岸建立良好的商品貿易基礎,在提升台灣商品運輸效率提升及掌握通路商機的同時,為我國中小企業打造進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多元管道。
2.福建特殊對台優惠政策前提下,可做為我國爭取大陸市場之優先突破口 為更有效爭取中國大陸龐大內需市場,福建自貿試驗區諸多為台開創的先試先行優惠措施,為我國可善用以切入中國大陸其他內需市場的突破口。首先,宜優先採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服務業為主、製造業為輔的策略,並運用兩岸特殊關係,持續爭取電子商務的對我獨厚開放模式。第二,可考慮與福建建立跨海峽產業聚落,對應「一帶一路」與爭取大陸內需消費商機,並推動兩岸產業合作機制的制度化,以避免陷入惡性競爭。最後,廈門自貿試驗區已對台推動四大領域先試先行,預期將協助兩岸貿易回歸正常體制;我與大陸亦可加快推動金廈兩門合作,做為「區對區」合作的先行先試地區。
3.因應兩岸新情勢,運用地方合作機制突破僵局 我國新政府上台後,兩岸官方交流陷入冷對抗時期。觀察中國大陸對台操作方式傾向更多運用地方能量,也更強調民間交流。建議我方政府可多觀察中國大陸地方性政府推動對台經貿交流與合作平台等作為。對兩岸交流策略而言,我方應更充份理解中國大陸區域特性,應準備好地方對應戰略,以地方合作策略突破兩岸僵局。兩岸地區合作方式,可思考兩岸雙方共設貿易與投資促進等民間機構,或邀請外資廠商參股或參與。在兩岸地區合作層面上,形成「兩岸外資三方合作」的全球營運機制,將能迅速擴大兩岸經貿格局以及全球市場的比重。掌握合作議題「主動權」,以爭取我國實質經貿利益。
4.面對自貿試驗區政策,我政府應積極強化制度競爭力 由於中國大陸的市場化進展已由一般產業政策深化至「要素市場」改革,透過其內需市場與資金優勢,逐漸改變全球生產要素的流動,目標在於提升其產業自主,而自貿試驗區政策正是其中相當關鍵的政策工具。面對此一趨勢,我國現有多項產業正面臨轉型壓力,需關照人才與技術等要素面缺失,改善我國引才與留才環境。同時加快法規鬆綁,活化市場動能,以及強化產業政策改善競爭力,改善兩岸糾紛解決機制,協助維護台商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權益,尤其防止我國業者創新發明相關權益受到損害,保護我國業者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與利益。
5.自貿試驗區政策的啟示與借鑑 中國大陸推動自貿試驗區政策迄今僅短短三年,然其中關於攬才方式和鼓勵創新機制,特別值得關注。我國可考慮增設人才申請在台永久居留的多元渠道,建立外籍人才評分制度,放寬外國人才之眷屬入台條件,縮短人才入境申請手續所需時間,擴大給予外國人才我國居民同等待遇條件,藉此增加外國人才續留台灣的意願。另在鼓勵創新方面,建議政府在創新產業領域考量容錯機制的建立,給予各領域更多的彈性來發揮產業改革的創新優勢,在符合社會規範與一定程度下擔保創新活動的免責性,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幫助。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於全球經貿市場的角色,已由被動市場開放到主動爭取經貿規則制定權。而自貿試驗區正是中國大陸用以對接全球經貿規則的最直接場域與政策工具,且四個自貿試驗區均為台商密切往來的重要大陸經貿據點,對我國而言,因應策略應將兩岸合作格局及視野擴大,以中國大陸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優惠為基盤,做為開發海外市場的利基所在,或將自貿試驗區作為開發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突破口,善用其對外資開放機會,配合各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和發展優勢,搭上中國大陸市場化進程尋求市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