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台商升級轉型及其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探討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中國大陸台商升級轉型及其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探討
編號:PR1339C4
作者:劉柏定
出版日期:2012.12

中國大陸在2001年加入WTO後,其國內經濟活動更進一步與全球經濟接軌,「世界工廠」的地位逐漸成形。但2007年之後,由於其生產要素成本逐漸上升,沿海地區勞動力開始短缺,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中央開始希望能促使其產業與企業進行升級轉型。到了十二五規劃時期,「調結構」更成為主要的經濟發展重點,從各個層面都可以看到其致力於改變經濟與產業型態的意圖,在其間經營投資的企業為了自身之生存與發展,自然必須跟隨調整變化。對於利潤較低、勞力密集性高、以加工貿易出口型態為主的外資企業更是如此,對於台商而言,這幾年來一直都面臨了極大的升級轉型的壓力。然而,調結構的另一面向是發展內需市場,這對於企業而言,代表了發展的機會以及進行升級轉型的拉力,所以台商開始採用轉向服務業發展、經營通路、發展品牌等更多元化的轉型策略。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為:  在全球與地域性因素驅動下,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與經營,不論是被動消極、還是主動積極,大幅度的經營策略調整,或者稱之為升級轉型,都是因應新局變化所必要之作為;  台商投資逐漸由過去傳統加工貿易形態以及後來的資訊電子代工組裝,逐漸轉向製造業與服務業投資並重,甚至服務業成長更快的型態;在未來目標市場上,也從主要面向歐美出口,將轉向出口與當地內銷並重,甚至以經營當地市場為主的情形;  台商要在中國大陸進行升級轉型,其主要障礙在於人才的不足、內銷管道的不足以及當地政策的變動等,顯示出經營型態改變造成生產要素變化以及當地化經營所面臨的更多在地連結;而升級轉型的策略則包括本業的技術升級、從純粹代工跨向經營自有品牌或通路、行業領域的轉換,以及經營地點的區位轉移等;  隨著台商升級轉型策略的開展,區域布局以及廠商在地化經營程度都將改變:區域上向中西部擴大布局,服務業發展則較分散;在地化程度將持續強化,包括研發當地化、採購當地化、人員雇用當地化、市場經營當地化等,這些都將可能造成台商自台灣進口以及與我國產業關聯程度的下降;  台商升級轉型將造成未來台商面貌的多元化,製造業技術升級、向通路延伸、創建品牌;轉型向服務業發展、集體抱團發展、合作夥伴更為多元與當地化等;其中二代接班之議題扮演重要的隱性因素;  台商升級轉型對台灣出口與本土產業鏈發展看似不利,但這是基於過去模式所做之推論,未來台灣本土產業鏈亦必須積極轉型,尋求新的兩岸分工模式,仍有機會扭轉、減緩不利影響,甚至有效利用海外台商來強化我國產業轉型發展。 

本研究提出之具體政策建議為: 

 建立系統性對於中國大陸經濟運作的研究,從區域別、產業別、消費面,選擇性但系統性的進行資訊蒐集與整合研究; 

 盤點我國與對岸在未來20-30年的競爭優勢差異可能變化,尤其要包括政治面、社會面與文化面等非經濟面因素,以前瞻方式掌握未來台商可能進行的持續轉型,並預作風險管理; 

 在製造業方面,以政策引導台商升級轉型所帶動之研發需求在兩岸合理布局,配合我國特定利基技術領域之深耕以及新興領域之重點,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於國內設立研發中心; 

 在服務業方面,應在相關配套作法方面加速放寬對服務業跨境經營之障礙,同時在ECFA架構下,與對岸協商開放我國服務業經營之領域與限制; 

 在全球與兩岸布局方面,積極打造我國區域營運總部之角色,定位為台商的全球總部與外商的亞太或大中華總部,將企業管理、行銷與財務等活動在此進行,應強化人才供給與聚集效應,放寬各種限制與配套法規等;可考慮強化桃園航空城對於設立總部企業之優惠(土地與稅率等),以此地為主要推動地點; 

 在區域營運總部概念中,亦納入教育、創新、商情與創業天堂的觀點,打造我國成為人才聚集、人才訓練中心與創新模式輸出的地點; 

 引導、協助具有規模的台商集體轉型作為與台灣產業互補互利,尤其是應大力鼓勵其發展所帶動對台灣生產之產品與服務之需求,並與後續ECFA談判商品項目進行搭配,讓轉型台商成為台灣產品之大力推廣者;與此同時,政府亦應對台灣之國家品牌/意象進行系統性管理或協助台商行銷活動,確保其長遠的品牌價值; 

 台商集體行為本身是台灣商務服務業發展的良好載體,透過上述之引導協助,發掘、媒合台灣物流業與相關商務服務提供者的新商機,也可進一步增強台商抱團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