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及其對我經濟之影響與因應

類型:研究計畫
名稱: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及其對我經濟之影響與因應
編號:PR1765A3
作者:劉柏定
出版日期:2016.12

十三五規劃作為中國大陸2016-2020年的總體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此一規劃為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自 2012 年底上臺後,首次主導之五年規劃,對於其施政藍圖具有無比重要之意涵。十三五規劃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來立論,創新居首,顯示其以創新來轉變未來經濟體質的主要意圖。在十二五時期,中國大陸在「量」的層面進展明顯,相對地,「質」的層面的進展就成為十三五規劃最主要的內涵,包括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等,都是其代表。 

協調理念主要關注的議題為「城鎮化」與「區域發展」;「城鎮化」強調以人為主的新形態城鎮化以及智慧、綠色、人文城市的營造;「區域發展」延續過去板塊式總體戰略,新增加對京津冀、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等三大區域戰略的關注。在基礎建設方面,著重於交通、能源與水安全方面。 

整體對外戰略的部分,則是延續「一帶一路」的對外連結思維,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以及運輸便利化安排,開展沿線大通關、經濟合作。在十三五時期的「走出去」戰略更有著期望透過國際產能合作、消化中國大陸國內過剩產能的意涵,其中又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有可能是政策引導重點 而在經濟趨勢方面的發展,至今仍帶有強烈之政府帶頭投資引領民間投資的性質,內需居民消費無法有效提升,使得經濟動能仍持續依賴政府投資的使用。在產業發展上,服務化與資訊化將是未來五年中國大陸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此一部分即是反映在互聯網經濟快速成長;當前的互聯網發展主要在電子商務平臺、網路零售等消費行為,未來則可能展現、拓展於消費電子、汽車、金融服務等行業。 

中國大陸「走出去,引進來」政策以及其企業藉海外併購以完成外生式成長等因素,驅動了中國大陸跨境併購近年大幅擴增現象。被併購企業涉及產業領域更廣,除通常規模較大的資源獲取類併購外,其他領域的併購行為增加,也是造成規模減小的原因;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已由簡單地以資源獲取、滿足國內需求、提高資源保障能力,轉變為經濟各層面、眾多企業均在考慮如何更好的利用全球資源。尤其是其對於德國與英國企業的併購,著重於補強自身技術與各項策略資源的不足,形成未來大陸企業國際化後對我國的強大壓力。

內部創新活化方面,藉由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動相關創業創新政策等,帶動國家創新、創業與新興產業發展。許多以大學城為中心的科技創業園區遍地開花。在兩岸創業競爭方面,更應該要從雙方各自擅長之處與優勢來思考,如何善用中國大陸的資源來強化我國在地之創新創業活動。

根據前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針對中國大陸十三五發展整體、創新轉型、經濟開放國際化以及創業風潮等,提出以下因應建議: 

 建議我國政府應該持續加強對於中國大陸的追蹤研究,擴大深化對於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產業與社會發展的長期追蹤研究;進行中國大陸對外併購所帶動之紅色供應鏈全球產業競爭力提升之長期追蹤研究;建議政府針對國際高科技產業與中國大陸之合作案例進行研究,以利於了解兩岸企業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取得平衡; 

 就我國的特定產業-縣市(園區)組合,篩選對岸適當之潛在對應組合,推動互利合作; 

 因應十三五的危脅極大化情境,及早考慮由以下特定方向中尋找長期競爭優勢:一是產業鏈中具優勢之特定關鍵元件,二是具有能結合文化特殊性之產品或服務,三是能發揮民主開放體制優點 II 之產業或相關經濟活動; 

 持續強化自身政治、經濟、社會與產業之內在治理與對外在快速變化環境之回應能力,對內強化治理才能拉高對外之置高點,降低外來衝擊的影響;持續研發以保持競爭優勢,同時強化智慧財產權之保護; 

 建議我國由主權基金相關思考來建立國家併購能量,配合潛在我國代表性企業之發展策略,對於適當而有利於國家產業整體發展之國際性企業,進行戰略性的併購或參股,從整體層面協助我國企業強化在國際上之競爭力;政府可以考慮從稅負激勵、貸款資金提供層面,來發展適合我國之企業海外投資獎勵策略,並及尋求締結投資保障協議,協助及鼓勵企業進行全球布局; 

 建議政府對於中國大陸與相關國家之公共工程合作機制、可能合作領域以及運作方式詳加了解,以利思考相關因應對策; 

 生產性服務業中的資訊服務、物聯網技術開發、工業設計,以及生活性服務業中的育幼、養老、環保等,是臺商應重視之投資機會; 

 建議政府積極強化對中國大陸相關優勢(尤其是創業策略性資源) 之研究並針對我國在地創業環境可與之互補之處來思考結合與利用;

 建議重新審視我國對於創業輔導之作法是否易流於形式而忽略實質效果,同樣從創業策略資源之營造,來重新構建真正有利於創新創業活動進行的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