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中國大陸近年來透過政策推動,利用內需市場填補外需市場空缺,以緩和國際經濟波動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可能造成的衝擊。有鑑於兩岸經貿關係十分密切,有必要對於中國大陸運用內需市場提振經濟的策略模式,以及兩岸產業競合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解。因此,本計畫針對中國大陸近期內需政策進行研究,以了解其政策的具體思維、意涵、實施重點及目標,並從中分析其對臺灣經濟和產業帶來的商機。在研究範疇方面,由於長江三角洲的江蘇、浙江、上海二省一市,人均所得高、消費能力強,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內需市場,因此,本計畫內容聚焦於中國大陸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內需發展。
二、主要研究發現
(一)中國大陸內需政策變化
中國大陸雖然是近5年來才開始針對內需政策提出具體措施,然而對於內需政策的運用,卻已經出現轉折。就原本的政策安排來看,消費補貼措施應於2010年至2011年逐漸落幕,並由所得及社會福利等長期政策加以取代。然而,所得及社會福利措施之政策成效緩不濟急,此外,隨著家電、汽車等消費補貼措施的落幕,中國大陸居民消費成長速度逐漸減緩。在此情況下,中國大陸於2012年再次推出以節能家電消費為主的補貼政策,企圖延長消費成長之成果。惟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成效有限,許多項目在一年的實施期限到期後即停止實施。
中國大陸在「十二五」中期以後的內需政策重點,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消費補貼措施。消費補貼雖然效果有限,但為維持一定的消費成長率,中國大陸仍持續尋找適當的補貼項目,以期帶動內需成長。現階段實施的是新能源汽車以及節能汽車補貼。二是除了消費補貼政策以外,必須利用其他的內需政策帶動消費。在此方面, 2013年起,中國大陸將政策重點著重於消費流通、便利消費等環節。
(二)長三角地區內需發展
長三角地區目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內需消費市場。過去外資企業的進駐,加速了當地經濟成長,成為當地居民收入及消費的支撐基礎。然而,中國大陸近年對於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援,以及對於農村、民生問題、社會福利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可能使得中國大陸居民收入普遍提升,造成消費板塊的移動與擴張。中國大陸中產階級的興起,可能使得消費商機向三、四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拓展。由於中產階級的消費定位大多著重於品質性能良好,而價位中等的商品,符合臺灣/臺商產品於市場定位,因此,臺商如何深耕三、四級城市以及中西部城市的通路渠道,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拓展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另外,針對長三角地區內需市場發展的看法,本研究訪問之金融業臺商雖然表示樂觀,但是製造業臺商則有不同看法:一是長三角地區內需市場已經飽和,廠商必須向外拓展、尋求長三角以外的市場,二是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成本上升的現象,使得長三角地區出現企業外移的現象。過去依賴外資投資而成長的長三角地區,若沒有當地的經濟驅動力,部分城市可能沒有支撐內需發展的條件。
(三)臺商對於長三角內需市場之拓展
臺商是中國大陸開放外資進入後,最早搶灘長三角地區的外資企業之一,專精於從事加工貿易並以經營海外市場。近年,面對外貿訂單下跌、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前景樂觀,使臺資企業轉而開拓內銷市場或增加內銷的比例,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隨著長三角發展政策由出口轉向內需市場的推動,臺商也逐漸將投資領域轉往服務業。
然而,臺商在嘗試「出口轉內銷」時面臨多方挑戰。首先,在轉制問題方面,從事「三來一補」的臺商企業不具法人地位,倘要獲得內銷自主權,必須轉型為「三資企業」,涉及跨部門審批手續。另外,進行內銷往往同時牽涉補稅。其次,臺商從事加工貿易,瞄準的是長三角的廉價勞動力而非內銷市場。在此情況之下,台商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客戶需求、銷售途徑、交易結算方式缺乏瞭解,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第三,在銷售問題方面,產品從生產走向消費,分銷、零售等流通服務,是生產者將產品移轉給消費者的關鍵。臺商如同大部分外商一樣,均未能迅速、有效地調整分銷服務體系,反而形成對傳統商業模式的路徑依賴。
由於中國大陸近期推出城鎮化策略,對於消費流通、便利消費多有重視,顯示中國大陸服務業的可能商機。本研究認為能受益於中國大陸城鎮化的臺商企業可能必須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區域的代表性/龍頭企業;二是能有效向當地三、四線城市或縣鎮滲透,或是經營較早並已在區域形成布局優勢;三是多業態結合,能充分滿足當地消費者多層次需求。然而,由現有的資料觀察,除少部分臺商零售企業長期深耕區域市場之外,多數臺商在品牌/通路建立、零售業的投資,都是近年才開始成長,因此能從城鎮化獲益的程度相對有限。
(四)陸資企業對臺商經營之影響
在製造業方面,一般認為,陸資企業在長三角既有的產業布局,可能逐漸壯大並且對臺商產生排擠或負面影響。然而,由長三角二省一市的現況觀察,發現就製造業而言,陸資企業與臺商的產業布局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至於在零售業方面,陸資企業對於臺商可能造成的衝擊有兩方面。一是中國大陸本土零售企業強調規模效應,並建立品牌優勢,因此通過連鎖經營從一線城市迅速進入二、三線城市,對於臺商將造成市場份額、品牌以及服務競爭的衝擊。二是中國大陸本土企業具有資金、政策及政商關係等三方面的優勢,在學習臺商業態創新、商品採購和管理技術方面的優勢後,將與臺商零售業形成競爭關係。
三、政策建議
(一)可能商機建議
綜合中國大陸商務部文件、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上台後所發表的內需政策看法,以及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而出現的消費變化,可歸納中國大陸未來內需消費的發展重點,可能包括節能環保、信息消費(即資訊及通信科技消費)、節能汽車以及健康服務養老等四個方面。其中,節能環保、信息消費以及養老與健康服務具有臺商可切入之商機。
在環保產業方面,臺商可運用其工廠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成功經驗,以及汙水處理的技術水準,切入中國大陸目前的需求。惟環保產業面臨之需求多是政府標案,因此可能需要經濟部從旁協助。在信息消費方面,臺灣廠商在「寬頻中國」政策中的光纖通訊較有優勢,建議應積極透過兩岸搭橋計畫加強兩岸在此方面的合作。在養老及健康照護方面,臺灣資通訊技術應用於健康照護之領域,已包含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領域,而上述領域在中國大陸尚屬於萌芽階段。另外,我國在遠距健康照護產業方面也相對中國大陸具有優勢。由於長三角地區(例如,上海市)可能是中國大陸優先對養老相關產業提出政策鼓勵的地區,再加上當地居民由於經濟收入水準高,對於養老及健康照護之需求具有發展潛力,因此我國政府及業者可以思考,如何將我國的經驗優勢輸出至中國大陸。
(二)長三角地區消費特色及相關建議
根據本計畫之研究資料綜整,並歸納廠商訪談及個案研究結果,可發現,就商品消費而言:(1)長三角地區居民平均所得較其他地區為高,然而一、二級城市的內需市場大多已經飽和,且居民消費型態並非以價格為主要考量,而是瞄準高檔產品或是奢侈品。(2)臺商在長三角地區面臨之競爭對手,大多是先進國家的品牌公司、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及知名民營企業,或是韓國三星等由國家全力支援的企業。(3)由於中國大陸中產階級興起以及城鎮化政策發酵,因此,三、四級以下城市商機浮現。(4)長三角地區對於外來文化、食品接受度高,若臺商在中國大陸三線左右的城市,能夠依據當地「小資」風氣的消費偏好,配合創新題材、材質、時尚或帶有外來風味的產品/服務,再加上正確的定價/差異化策略,則獲得成功的機會大增。
由上述特性檢視我國目前現有政策,可發現政府近年來推出的「優質平價新興市場推動方案」,由於產品鎖定於「平價、優質」,因此較適合長三角地區三級以下城市之市場發展。另外,臺商的優勢在於服務、技術及品質;劣勢則在於消費者忠誠度較低、當地知名度較不足,以及規模較小、中小企業無力獨自經營品牌。在此情況之下,在開發長三角三級以下城市時,建議政府可由(1)加強通路管道的建立、(2)加強電子商務在臺灣商品銷售中的角色,以及(3)透過MIT標章的設計及認證、為臺商產品提供辨識度並提高消費者忠誠度等三方面,進行政策思考。
另外,相對於商品消費,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消費對於臺商而言商機更多,且兩岸由於語言、文化背景相似,加上臺商經驗較為豐富,因而就部分領域而言,臺商仍具有優勢。地區性的服務業開放進展上,長三角地區中以上海最值得關注。而我國具有優勢之醫療照護產業,不論在中國大陸中央政策或是長三角上海自貿區的外資開放項目中,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應針對醫療照護產業進入中國大陸、特別是長三角市場的相關議題,進行後續研究。
(三)一般政策建議
我國政府目前已提供中國大陸臺商許多投資上的相關協助,也幫助許多臺商解決及處理兩岸經貿糾紛問題。然而兩岸經濟互動方式,由過去臺灣單純將中國大陸視為生產工廠,到目前將中國大陸視為銷售市場,臺商與當地企業的互動不僅更為密切而頻繁,經營事務也更為繁雜。因此,建議政府持續加強對臺商的法律協助,包括要求中國大陸官方落實「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以減少臺商受到仿冒與商業機密外流的損害,並辦理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相關法律風險與問題之講座;另外,促進「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之落實,以降低當地政府「政策傾斜」或是「地方保護主義」對於臺商企業可能造成的經營傷害。中國大陸目前正面臨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點,建議除了與發改委之外,並與中國大陸財政部、建設部建立聯繫或交流之管道,以掌握中國大陸未來內需政策甚至是十三五規劃之可能走向。最後,面對中國大陸產業結構的轉型與要素價格的提升,政府可提供輔導協助臺商進行技術提升的能力,以減少中國大陸工資提升對臺商所造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