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儷容:《名家觀點》台美匯率走向 三大關鍵因素

上周,涵蓋範疇較偏向中小企業之ADP美國民間就業新增4.2萬人,優於預期,但隔日11月6日Challenger公布美國雇主10月裁減超過15萬個職務,創20年來同期最大降幅。該數據發布後,市場重新燃起聯準會12月降息預期,加上英鎊在英國央行維持利率不變後上揚,使美元指數回落至100以下。

美元近來原先轉強,主因在10月FOMC會議後,聯準會官員釋出12月降息「仍不確定」訊息;隨著降息預期減弱,美國公債殖利率也略有上升。此外,美國整體經濟條件仍相對穩健,就業與消費維持良好,使資金持續停留在美元資產,推升美元維持強勢格局。

惟11月5日華爾街大咖異口同聲警告:AI產業可能泡沫化,投資人應做好準備,未來12到24個月內,股市將面臨超過10%的回調。美股三大指數收黑,科技股跌勢最重,台積電ADR跌3.53%。美股(尤其科技類股)跌,台股、台幣皆跟跌。11月7日午後台股下殺逾200點,外資匯出,台幣貶破31元大關收在31.045元,創下半年來新低。

在短期內,台幣匯率較易受金融市場變動及資金進出影響,外資10月在台股賣超約700至800億元台幣,疊加台積電配息等因素,造成台幣於10月貶值0.74%。

金融市場波動大,牽引投資人惶惶不安。究竟攸關台幣走向之美國經濟與美元前景為何?相關影響變數甚多,惟筆者認為三大關鍵且影響力較確定之因素:一為短期之內難以解套之美國龐大國債;二為美國長期存在、亦難以很快消除之龐大貿易逆差;三為川普關稅貿易戰。除了最後一項因素之結局較不確定外,前兩者之存在皆不利美元走勢,更何況去美元化態勢在關稅戰後已悄悄擴大。

美國國債及財政赤字問題已成灰犀牛。美國國債總額於今年8月中首次超過37兆美元,約為2024年美國名義GDP的1.27倍。美國政府最長關門時日則反映美國財政赤字之棘手:今年7月財政赤字達到2,910億美元,較6月270億美元盈餘出現戲劇性惡化,成為美國歷年上第二高的7月赤字紀錄,僅略低於新冠疫情後政府支出激增時期。迄今美政府超過100萬的員工仍在無薪工作,而另60,000人已被休假。政府關門的連鎖反應正在加劇,如許多人賴以維生之食物券斷炊、機場塔台人員不足致機場關閉等,長此以往,對美國經濟、金融市場穩定性及信心皆具殺傷力。

其次,2024年我國躍升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金額約739億美元)國,甚至高於第六、七名之日韓,就此因素自然牽引台幣兌美元趨強。另甫於韓國結束的川習會,雙方同意將停火延長一年。雖說美國將放寬對中國商品的一些關稅,但川普對全球100多國原先加徵之對等關稅卻仍存在,對美國通膨及消費者信心之威脅依舊。自4月2日解放日以來,每當關稅問題升溫美元即走跌,如4月4日美股遭遇2020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元亦跌至當時該年最低水準。對關稅訴訟案,美國最高法院最快將於12月作出判決。

雖說美元不振並不代表台幣對美元一定走升,因較常被引用之DXY美元指數僅針對六大貨幣,但我國今年經濟成長極可能超過5%,加上出口成長迄今超夯,倘若AI泡沫化議題於短期內不再繼續延燒,台股轉穩,相信台幣亦將具有較好之表現。

作者:中經院經濟預測顧問/王儷容
資料來源:2025-11-11/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