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習近平並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說明。會議後正式釋出《會議公報》不僅對中國未來五年國家發展方向給出戰略指引,也為明年即將啟動的「十五五」規劃定下主軸。在全球政經秩序重塑、中美博弈持續延燒、科技與綠色轉型壓力驟增背景下,「十五五」規劃的重要性與政策分量,甚至超越過去任何一個五年規劃。對兩岸關係與台灣未來布局而言,值得密切關注的,不僅是經濟走向,更是全局性的戰略定位與轉向。
此次四中全會公報對「十五五」規劃定下的主軸,涵蓋經濟、科技、社會、區域、文化、安全六大領域,核心目標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深化改革、與鞏固國家安全。公報並將「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列為優先事項,意味著中國正全力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並試圖擺脫對外部科技體系依賴。在此戰略大背景下,產業政策導向將更加聚焦於先進製造業、自主創新技術與數位中國建設,並以「新質生產力」概念作為深化科技與產業融合行動指標。
從台灣角度觀察,中國在「十五五」強調「實體經濟」與「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凸顯製造業戰略地位,也顯示中國將強化關鍵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尤其是半導體、新能源、航太科技等產業的國家戰略布局,勢必加速與台灣部分產業鏈的競爭與脫鉤。對台灣而言,須警惕中國內部政策變化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產生牽引效應,包括產業競爭與淘汰、技術外溢控管與關鍵技術人才流失風險。
科技自立自強與教育、人才戰略深度融合,是本次公報另一個重點。中國企圖從原始創新、關鍵技術攻關到科技體制改革,打造具備自主韌性的國家創新體系。台灣長期在科技人才與研發能量保有優勢,然而面對中國強化「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佈局的強烈企圖心,台灣需重新思考如何穩固技術領先地位,並防範關鍵技術與專業人才向對岸流動。在「擴大內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層面,中國透過推動大循環與雙循環體系重塑國內市場結構,大力提振消費並擴大有效投資,積極打通制度性瓶頸,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不僅為了提升內部經濟韌性,同時也為因應來自美國的外部貿易壓力與地緣風險布局。對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結構而言,中國未來對外資與進口依賴度若持續降低,勢必對台灣出口大陸產品市場產生衝擊。尤其是電子零組件的積體電路與記憶體是最大項目,占出口大陸產品一半以上,台商需密切掌握政策動態,提前調整策略布局。
此外,四中全會再次重申高水準對外開放與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展現在全球經濟治理維持主動地位的戰略思維。雖在區域政治風險升高背景下,中國對外開放姿態有所保留,但其制度型開放、推動雙向投資合作政策將對區域經貿平台產生牽引作用。台灣由於無法有效參與此類新興多邊框架,將面臨市場邊緣化與制度對接困難雙重挑戰。區域經濟布局與推動城鎮鄉村振興,顯示中國著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落差,促進內部要素再平衡。台灣若觀察中國中西部地區基建投資與產業引導方向,可發掘潛在經貿合作機會,但前提是在政治風險可控範圍內精準布局並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在文化層面,十五五強調發展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來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透過弘揚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台灣也須注意中國在文化層面對民間社團、多元媒體及年輕族群的實質影響力擴展。
最後,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四中公報明確提出「推動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現代化」,並提升為建立「平安中國」並貫徹整體國家安全觀,涵蓋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多維領域,顯示中國將強化對社會治理、資訊安全與輿論控制的全面滲透。台灣在與中國進行跨境產業、科技合作或訊息交流時,必須更重視資訊安全並評估法律風險,避免陷入對岸制度變化產生的法制灰色地帶風險。
綜上所述,四中全會為「十五五」規劃定下發展主軸,已經超越單一經濟藍圖範疇,而是全方位體制升級與國力塑造的總體布局。對台灣而言,未來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將更加複雜而非簡化,不僅需關注中國內部政策變化對兩岸經濟互動深遠影響,更需超前部署因應全球產業鏈重塑、人才競逐與制度風險升高等挑戰,從而維持台灣自身的競爭優勢與安全韌性。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10/24 中時新聞網 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