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名人TALKS》中國稀土管制升級下的震盪

  中國大陸最近發布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大陸管制稀土並不是新聞,但以往無論是基於何種動機,只是管制稀土出口,此次卻將管制範圍擴大至境外使用中國稀土的外國企業;只要產品中含有一定比例的中國來源稀土,或是在境外使用中國稀土技術進行加工,產品在出口時即受到中國大陸的監管。

  新規定也將「最終用途」與「最終用戶」納入審查重點,特別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與軍事應用產品,並同步強化對技術、研發與服務支援的限制。顯示中國大陸管制已從傳統的「關稅與配額」管理,升級為以國家安全為核心的全球監管體系。其目的不僅在於控制資源、擴大經濟影響力,更是以「戰略資源安全」為核心,建立一套全球可追溯的稀土管理體系。建立中國版本的「戰略資源防火牆」,確保中國掌控從礦源、技術到應用的全部環節。

  中國大陸掌握全球約七成的稀土供應量,位居第二的美國僅有百分之十,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具有主導性地位。而目前幾乎所有高階科技產品都離不開稀土,稀土重要性節節上升;中國強化稀土管制,一方面防止其稀土材料被用於製造可能對中國構成戰略威脅的產品,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談判創造更多的籌碼。

  中國大陸首次將出口管制延伸到境外,可視為對美國「長臂管轄」的對等回應。美國長期以出口管制與技術禁令,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與製造設備。在之前美國又宣布擴大對受管制企業的適用範圍,凡被列入「實體清單」或「軍事最終使用者清單」的公司,其直接或間接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關聯企業,均自動納入相同的出口管制措施。美國由「名單制裁」進一步轉向「結構性追溯」的長臂監管,目標直指中國大陸;故也有解讀認為,中國大陸是以擴大稀土管制來報復美國。

  美國抨擊中國大陸擴大稀土出口管制,以此做為地緣政治施壓手段,破壞市場公平,屬於「經濟脅迫」。中國大陸則回應,稀土出口管制屬於確保國家安全的資源管理措施,並指責美國長期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及封鎖,才是典型的經濟脅迫與科技霸凌。中國大陸也批評美方「只准自己封鎖他國卻不許他國正當防衛」的雙重標準,並強調若美國繼續升級對大陸的科技封鎖及制裁,中方將以牙還牙,不排除進一步擴大對其他關鍵礦物的管制範圍。

  綜合而言,中國大陸將稀土當作政治與科技的雙重籌碼,不但顯示「資源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大增,對全球供應鏈更是一個新的壓力測試,各國企業必須重新評估材料來源與分散策略。對台灣而言,如何在維持技術升級的同時,建立稀土與關鍵材料的多元化供應體系,將是未來維繫產業韌性的重要關鍵。

作者: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資料來源:2025-10-25 00:0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