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時論廣場》川習會難解中美深層矛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真實社群平台猛烈抨擊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稱是「經濟敵對行為」,並揚言將終止與中國食用油等貿易往來作為報復。實際上,中國近年來透過「轉單南美」方式大幅減少向美國採購黃豆,轉而向巴西、阿根廷等國大量進口,使美國對中國農業出口貿易驟降。此舉被視為對美關稅政策經濟反擊,也波及川普農業票倉利益,造成美國大豆農嚴重虧損。川普政府正評估對中國食用油貿易採取強硬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美中之間所謂「食用油」往來,實際是進口中國回收廢棄食用油(UCO),作為生質柴油等再生燃料原料,而非超市貨架的食用級植物油。

  事實上,美國本土對於生產廚房食用油(例如大豆油、芥花籽油等)已有充分供應,國內加工與消費能自行滿足;與中國「食用油貿易」主軸是廢棄食用油用於低碳燃料生產。2023年中國出口至美國UCO量大增,約占美國同期進口總量一半以上。然而自2025年4月起,美國對中國UCO徵收約125%高額進口關稅,並改變45Z清潔燃料生產抵減稅制規定,只有美加墨出產原料才符合資格,斷絕廉價中國廢油進入美國市場誘因。換言之,即便美國「終止與中國食用油合作」,對美國民生食用油市場影響有限;真正受衝擊是依賴中國UCO的再生燃料產業鏈,供料緊張可能推高綠色燃料成本和農業產品需求。

  另一方面,中國也加強對美國反制。10月中旬,中國商務部頒布史上最嚴格稀土出口管制政策,規定凡含中國稀土元素超過0.1%的境外物項出口均須經核准。此舉正是針對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與高科技領域出口管制的「對等反制」,目的在以稀土掌握重新建立供應鏈談判籌碼。美國必須重新評估半導體與軍用供應鏈風險,例如F?35戰機約85%稀土原料來自中國,而歐洲最先進微影設備約有90%高性能釹鐵硼磁材也依賴中國。全球高科技產業對稀土的「宿命依賴」在中國此次出口管制下暴露無遺。美國與盟友隨即展開投資與採購多元化策略以求自救,但供應鏈重組短期內難有成效。

  由此可見,稀土與黃豆這兩項商品已成為美中「以資源對抗」象徵戰場;中國將稀土作為對科技封鎖的反制籌碼,美國則將農產品作為貿易談判槓桿。川普政府不斷強調農業產業重要性,透過調整大豆與玉米出口政策,試探中國市場對美國農業依存度。雙方此起彼落的行動,使兩國在「高科技供應鏈」與「糧食能源安全」互設防線,在糧食與能源市場互相試探較勁。

  在此局勢下,外界普遍關注10月底在韓國慶州APEC峰會期間舉行的「習川會」是否能帶來轉圜契機。川普已公開表示,希望在會中討論大豆問題,並警告若貿易關係未改善,美國可能暫停進口大量中國商品。倘若會談順利,雙方可能各自做出有限讓步;中國或許願意恢復部分黃豆採購訂單,以示談判誠意;美國則可能適度調整對中國UCO關稅或稅制安排,穩定低碳燃料原料供應。但在稀土、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等科技戰關鍵領域,美中預計仍將維持適度出口管制。即使川習會帶來象徵性貿易戰停火或短期政策鬆動,也僅能算是戰術上緩和,而非改變戰略大方向。兩國在能源、科技與糧食安全三大領域的競爭與對抗,很可能在會後繼續持續。

  對台灣而言,這場從黃豆到稀土的對抗,給我們的啟示是供應鏈自主韌性對高度外向的台灣經濟非常重要。台灣既仰賴進口稀土、鋰鎂等關鍵原料,也出口高階半導體晶片。政府需要進行多元採購與國際合作,確保重要礦物穩定供應以維持產業鏈安全與韌性。未來可進一步與美日歐等盟友協同強化關鍵礦物和能源材料的戰略儲備,同時擴大與東南亞、南美等區域的農業及能源合作,分散外部風險。

  綜上所述,川習會或許能在氛圍上緩和美中兩國摩擦,但雙方的深層矛盾和對抗邏輯並非一場會議所能徹底解決。美中關係未來仍將繼續在競逐賽局中前行;台灣則需把握時機,持續強化供應鏈韌性與多邊合作機制,以面對可能的全球經濟變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2025/10/15 言論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