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海納百川》大陸Manus出走新加坡 AI代理的地緣轉向

當中國AI新創公司Manus宣布將總部遷往新加坡,並同步裁撤中國團隊、關閉中國社群帳號,此一動作震撼AI新創產業。此舉反映在通用AI代理(AI Agent)發展過程,因地緣政治與制度環境而生的壓力與抉擇。表面上看來,是一家新創企業為求營運更順暢的戰略調整,實則是應對中美科技冷戰加劇的回應,也是來自技術邊界「非中非美第三國」的選擇。

AI代理近年來之所以成為產業熱點,主要是能融合大語言模型(LLM)的語言理解能力與代理系統的行動執行力。從模型上下文協定(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A2A協議(Agent2Agent, A2A)、到電腦使用智慧體(Computer-Using Agent, CUA)。這些技術突破使AI不再只是做「文字接龍」輸出文字,而是能主動操控外部工具如語言模型與資料庫,讓各自獨立AI代理能夠有效協作並執行任務。

再加上n8n開源無碼工具平台,讓每個人藉由具拖拉式結合程式碼靈活性工具,輕鬆建立多任務AI代理。然而,這種通用能力提升,讓AI代理不僅具備技術革命性,也成為政府與國安監管的高敏感產品。對於Manus而言,若要擴展通用多任務代理全球市場,勢必得脫離中國控管。因爲在中國,AI模型雖然開放,但使用行為與輸出內容卻必須服膺審查邏輯,導致技術發展與監管邏輯產生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Manus 並非無名小卒,它被業界稱為「下一個DeepSeek」。它在APP強調「通用型AI代理系統,能串聯思維與行動:不僅會思考,更能交付成果。Manus 精通工作與生活中的多樣任務,在您休息時完成所有事務」。也就是說,Manus能自主學習、多模態感知與任務規劃,功能已遠超過傳統聊天機器人。它具備跨平台操作、執行資料分析與軟體開發任務,被視為中國視為是最接近OpenAI Agents SDK多任務AI代理的通用AI代理成果。這種「接近AGI」能力本應為其帶來龐大資源與支持,然而,也正因為這樣的「通用性」與「自主性」,反而使其在中國的政策與審查體系處處受限。於是,選擇制度上更為中立與自由的新加坡,成為Manus自我定位為亞洲開源科技品牌出路。

新加坡的第三國角色出現,並非偶然。作為亞太地區資本與科技流通樞紐,新加坡提供穩健法治、數位治理彈性與國際資金友善環境,使其成為科技企業在中美對峙格局下的「第三國選擇」。在新加坡,Manus不必受限於中國政策限制,也能避開美國對中國技術與資本禁令枷鎖,鞏固自身「不屬於中國、不依附美國」品牌戰略位置。對全球開發者與投資人而言,這樣的身分認同,反而賦予Manus更具競爭力的地緣象徵與市場信任。

從更宏觀角度來看,Manus的遷徙行為代表中美AI模型策略的根本差異。中國自 2023年以來積極推動開源導向的大語言模型生態,從DeepSeek之後,各種開源模型不斷湧現,近期並透過國務院政策配套如「AI+」行動計畫大力推廣下游應用。開源成為中國數位主權策略一環,不僅降低進入門檻,也迅速擴展應用場景。但這種開源背後也隱藏制度性矛盾,模型必須符合法規過濾、內容審查、數據來源可控,否則可能面臨下架或禁用風險。於是,一邊高舉開源旗幟,一邊強化國內資訊控制,形成政策的雙重性並造成技術社群的潛在焦慮。

與此相對,美國AI科技巨頭如 OpenAI 與 Anthropic,則採取極為封閉的模型管理策略。GPT-5、Claude-Sonnet 4等領先模型採用API限制、權重保密與授權控管,對外釋出功能遠少於其真實能力。一方面是出於商業壟斷與產業競爭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擔憂模型濫用風險,包括選舉干預、詐騙與社會操控等可能性。然而,這種過度封閉策略也導致創新成本上升,特別是在非中非美國家的開發者,幾乎無法參與前沿模型的社群建設與測試,長遠而言恐怕不利於模型民主化與多元創新。

在這兩種極端制度模式之間,Manus的新加坡選擇,或許開啟一條可供亞洲新創企業參考的「第三條路」。不選邊站,而是透過地理與制度的靈活配置,爭取最大化技術開放性與市場中立性。也讓我們重新反思AGI的戰略屬性。過去冷戰時代,核子技術是主權象徵,而今,具備自主決策與知覺能力的AGI將成為數位時代的「核選擇」。一旦某國掌握能獨立操作工具、規劃任務、甚至進行自主決策AI系統,該模型將具備類似主權武器影響力,不僅無法再公開開源,更可能被納入國家戰略資產控管體系。這正是美國強化對晶片、高端算力與大模型出口限制的真正背景,為即將到來的AGI主導權競賽鋪路。

總結而言,Manus的出走,是對當前全球通用AI發展趨勢的提前回應。未來的 AI生態,將不再只是中美雙邊對峙,而是三種力量的角力:美國主導的封閉控管模式、中國推動的開源推廣體系,以及新興經濟體主張的開放中立生態。誰能在這場價值、制度與技術交織賽局中,建構出既具創新動能又能維持自主安全的技術架構,誰就能勝出。未來的AI版圖,可能將不再是由兩強對抗壟斷,而是由擁有系統整合力、治理設計力與文化包容力的國家與企業,一起來共同塑造。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09:562025/09/10 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