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海納百川》美中競逐開源模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根據史丹佛大學「人本人工智慧研究中心」(HAI)的《2024年AI指數報告》,2023年全球共釋出149個人工智慧模型,其中98個屬於開源模型,占整體約66%。閉源與有限開源模型則合占3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以來,全球開源AI模型比例顯著攀升,凸顯AI發展逐步走向更透明、更開放的開源生態系統。

美國總統川普於7月23日發布《人工智慧行動計畫》並簽署三項行政命令,明確將開源模型視為強化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力的戰略工具。美國積極推動開放權重人工智慧模型,強調此舉能提高創新速度,且更適合處理敏感數據與科學研究,具備明顯的地緣戰略價值。美國政府計劃透過「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及「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建構健全的運算金融市場,幫助新創企業與學術界獲得平等且可負擔的AI算力資源,強化自身科技實力。

與此同時,中國也高度重視開源模型發展。7月17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與阿里雲創辦人王堅在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進行對談,兩人皆認為開源模型將是未來AI發展核心驅動力。黃仁勳指出,近年AI快速進步不僅源於硬體算力大幅提升,更得益於全球研究者透過開放科學與開源工程協作模式。他強調開源模式不僅能加速創新速度,也能提升AI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特別的是,中國在開源領域實踐已有顯著成果,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阿里通義Qwen與月之暗面Kimi模型,均屬世界頂尖開放式多模態推理模型。黃仁勳指出,這些中國開源模型不僅服務當地企業,也為全球生態系統提供寶貴資源。他認為,開源是技術進步最安全路徑,並稱讚中國開源工程的創新與品質。

從美中兩國競逐開源AI模型,可看出未來科技競爭將更多倚重開放生態系統而非封閉體系。這種競逐並非單純技術之爭,更牽動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國積極發展開源模型,美國也以《AI行動計畫》推動開源發展,兩大AI強國皆試圖透過開源模式擴大自身影響力,進一步搶占AI時代的技術與經濟制高點。

對於身處科技競爭核心的台灣來說,美中競逐開源模型趨勢帶來挑戰與機遇。台灣在半導體與硬體製造方面具備全球領先優勢,應積極參與美國推動的運算金融市場,深化與美國科技產業鏈合作關係。同時,台灣也必須密切關注中國開源模型生態系的發展動態,特別是在東協、中東與南美等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市場,台灣企業不可缺席於「非中非美」的第三市場。台灣應藉由自身獨特的產業定位,靈活參與兩大開源科技體系,強化自身技術競爭力,建立更廣泛國際夥伴關係,以因應全球科技競逐所帶來的新格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這場全球性AI開源浪潮中,台灣必須審慎布局,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面對美中兩大強權競逐,方能在未來的全球科技版圖站穩腳跟,避免成為美中之外的邊緣角色。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