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輝:《海納百川》川普對中轉向「去風險」 台灣何去何從?

近期日媒報導,川普政府規劃下半年率領美國企業CEO團訪問中國,這個動作意味著美國對中政策可能從過去的全面對抗轉為管控風險的「去風險化」策略。所謂去風險化,不代表緩和或親中,而是試圖在5到10年內逐步降低對中國關鍵資源依賴,尤其是半導體、電動車等產業所需的稀土元素,藉此避免美中經濟全面脫鉤風險。

川普團隊內部的鴿鷹兩派分歧十分明顯。鴿派代表人物、財政部長貝森特主張透過制度性談判與中國實現「再平衡」,避免零和對抗。他提出以放寬對中出口管制為籌碼,換取中方增加稀土與磁鐵等關鍵資源供應,確保美國產業鏈安全性與穩定性。然而,國務卿盧比歐領軍的鷹派則持續推動強硬政策。他大幅撤銷中國敏感領域留學生簽證,強調防止技術外流與間諜活動;又在伊朗核設施被美軍攻擊後,公開要求中國向伊朗施壓,以穩定荷姆茲海峽局勢,進一步將中國捲入地緣政治問題。

同時,盧比歐積極推動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聯合盟友共同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鴿派與鷹派政策彼此矛盾,使川普政府內部路線不穩定,政策訊號混亂。例如貝森特與中國達成稀土供應協議後,盧比歐隨即採取簽證撤銷行動,中國難以判斷白宮真正意圖,或認為美國欠缺誠意,影響協議落實速度與成效。

然而,美中戰略猜忌依然深厚,雙方短期內難以建立真正的互信。美方的去風險策略被中方解讀為爭取時間、蓄積力量圍堵中國伎倆。中國雖暫時配合出口稀土等資源,但保留視情況隨時收緊出口彈性,尤其當美方有對台軍售等刺激性動作時,北京可能放慢稀土許可發放讓其「卡關」。可見,中方仍握有經濟制衡籌碼,美方的供應鏈去風險之路並非坦途。

對台灣而言,美中從對抗走向去風險化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首先,美國戰略重心若稍微調整,可能降低短期台海軍事緊張。然而,台灣需避免在美中談判過程中被邊緣化或淪為交易籌碼。台灣應主動強化自身戰略價值,透過在全球供應鏈、尤其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地位,確保川普團隊的鴿鷹兩派都認知到支持台灣的重要性。

其次,台灣必須因應美中去風險趨勢,積極強化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加快市場與生產基地分散,深化與美日歐合作,尤其半導體領域應加強技術自主性與不可替代性,確保無論美中關係如何轉變,台灣產業皆能穩健發展。再者,台灣亦應持續提升國防實力,保持對中國軍事施壓的有效嚇阻,並讓華府各派都認識到台灣的戰略價值,讓「去風險化」的美中互動,不會將台灣排除在外或視作累贅。

綜上所述,美中關係從對抗轉向有限合作管控風險,看似降溫,實則是另一種形式的角力。台灣處在美中角力最前線,更需審慎拿捏分寸:既要善用美中緩和帶來的經濟契機,加速累積自身實力;也要做好美中再度轉趨緊張的準備,未雨綢繆、強化韌性並站穩腳跟,確保國家安全與長遠利益不致在美中關係風雲變色之中受損。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廖明輝
資料來源:中時新聞網 23:48 2025/06/29 言論